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写这篇文章是之前看了北大徐凯文的一则演讲有感而发,相信很多心理咨询师应该都知道徐凯文这个人,他年纪不大就已经成为北大的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同时也是一位精神科医生。

30.4%北大新生厌恶学习引发的思考

徐凯文老师在高校工作,是一位精神科医生同时高校做心理咨询服务(自杀危机干预与常规心理咨询)。

根据统计大概有超过30%的北大新生出现厌学情况,要说能考上北大的学生应该都是全国各地十分优秀的孩子了,可为何如此多孩子出现厌学的情况呢?

徐凯文在自己曾经的案例中分析出一些原因,他介绍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这个学生学习非常优秀,而且以这个孩子的能力、情商、智商将来一定可以有所作为,但很可惜这个学生经常很抑郁而去常常不知道自己活着究竟为什么,他说: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好像一直在为别人活着,自己从未感觉活出自我过。”

徐凯文老师和这个案例工作了四年,最终还是没能帮助他走出来。

根据观察他发现在不仅在北大有这类学生,当下好多学生都出现这类问题,这些学生表现出来的症状和抑郁症类似兴趣减退,快感缺乏,情绪低落,但和抑郁症不同的是,的症状表现并不如抑郁症严重和突出,但空心病的心情低落就像温水煮青蛙

而且更艰难的是,这类学生他们采取各种心理药物治疗都很难见效,这种空虚以及无意义感充斥在他们的人生中。

徐凯文老师大胆的给这类人“诊断为空心病“,其实如果你了解精神疾病诊断会发现,“空心病”并不能从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找到,可中国越来越多人有这个问题。

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帮助孩子,还是在毁掉他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仅抑郁好多精神障碍人数越来越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100个中国人当中只有1个人患有精神障碍,而这个数据到2005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17.5%。

这个数据中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好像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抑郁焦虑强迫等神经症人数越来越多,上述这些数据并非人们空头想象而是世界卫生组织最近调查的结果。

也就是十多个人里就至少有一个人有精神方面的困扰。

谈到空心病的问题,我想前段时间我看的一部电影有很大触动,电影名字叫《学区房72小时》,很好奇的是这部片子几乎没有一位我认识的演员,但就是这样一部片子却在各大平台的评分占据高位。

电影《学区房72小时》讲的是身处魔都上海的某大学副教授傅重,为了女儿能上重点小学,在72小时里抢一套学区房的故事。时间紧,任务重,房主还不断地缩短筹钱的时间和提高房子的价格,在重压之下,傅重与周边人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让他陷入疯狂的状态。电影的宣传海报上,写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宣传语,而影片里,以傅重为中心的几位父母,都在为了这个目标而奋不顾身。

“赢在起跑线”、“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这些观念就像紧箍咒,让国人不堪其重。

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就,似乎就是学生做试卷,有句流行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但我们在临床咨询中经常强调这种认知的扭转,好多学生把自己的同学朋友当做敌人,可现实情况等他们长大后却发现这些同学和朋友才是自己人生最重要的“财富”。

从小到大,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事都被功利的划分了“有用”和“无用”:

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没用的;上补习班是有用的,发呆是无用的;看书是有用的,折纸是无用的;学习是有用的,观察蚂蚁是无用的;上网课是有用的,打游戏是无用的;

这种观念的造就下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整中国的自杀率都在下降,唯独中小学的自杀率在上升。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的课本多到很多成人都想象不到,但2018年4月17日,人民日报公布了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国人在2018年的平均阅读量是4.67本,而这个数字在美国是9本,日本则更加夸张,达到了四十本。

也就是只要我们的孩子走出校园很可能几乎就不读书了,这是何其的荒诞呀。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很多人对北大钱理群教授这段话并不陌生: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他在说出这个观点的时候其实身边发生了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当时他在上课,一个学生和他微笑,而且下课后经常跑到他身边虚心求教,要知道一个老师能得到学生如此的认可是一件非常有成就的事情。

所以钱理群教授也慢慢转变观念,一开始他以为这个学生只是溜须拍马。后来钱理群教授更加耐心的给这个学生讲课。

直到有一天,这名学生要求教授帮自己写一封留美推荐书,教授欣然答应。

可这名学生拿到推荐信后就再也没有联系教授,并且联系方式也随之消失,这个时候教授才发觉这名学生之前做的事情只是为了利用自己而已。

徐凯文教授认为一切向分数看,忽视甚至对学生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教育观——他们完全认可这样的教育观,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地实施,精致的利己主义孩子也是从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家庭走出来的。

而且被这样价值观培育出来的孩子,成长之后缺少共情能力。共情,是能够深刻体会到他人在特定时刻所产生的感觉,也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当下好多学生的空心病说白了就是因为他们内心一直在跟随这个焦虑的时代不断往前,从来没有回头看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当这些孩子真的挤破头颅满足了社会功利的要求时却发现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最后迷茫惆怅。

古斯塔夫·勒庞 在《乌合之众》中说到: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感安全的归属感。”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这样一句话: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有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以及有效的监督。

所以,要让孩子知道,真正的快乐除了功利外在的东西外,还有内心的愉悦。

我个人认为教育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请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百里挑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