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由汉族执政把权的封建帝国王朝,明王朝的覆灭并不是像民族内斗、外兵侵犯等单一主导因素便可导致,明朝的灭亡是复杂多变,值得人们深究探寻的。

首先是天公不作美,自然条件的恶化,小冰河时代的到来使中国大部分疆域随之大幅降温,与此同时,南方洪水泛滥,涝灾严重,未收割的稻田大片被淹没,瓦房也被持续不断的雨水、洪水冲垮,底层百姓没有粮食食用,没有住宅避雨。北方又遭遇大旱,久久得不到水滴滋润的土地都已干裂,更何谈种植作物以供人们生活生产。冬天又是暴雪、冰雹,不仅伤人,更是砸伤牲畜、损伤土地、禾苗。不仅如此,雷电频发、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造成全国范围内人员伤亡严重、粮食减产,众多百姓成为拾荒的难民。始料未及的鼠疫的爆发是压倒明王朝的又一根稻草,本就是荒年,不足的自然资源更是被蝗虫、老鼠无情地食用,鼠疫的病菌又使众多百姓直接丧失性命。

与此同时,外来部落对明朝这块“大肥肉”也是虎视眈眈。游牧民族本就生活在偏北区域,更能适应”小冰河“气候变化。与擅长书画笔墨的中原人相比,他们人高体壮,尤其擅长马匹作战和棍棒比武。也因为明末鼠疫的传播主要媒介是跳蚤,所以它在中原地区肆意横行,几乎所有的家禽都可能通过跳蚤的寄生关系而被感染上,进一步传播到人身上。但马作为草原生物,不喜潮湿黑暗,跳蚤不会寄生于此,本就骁勇善战的女真骑兵相比受鼠疫影响的中原兵,战斗力也更加强大。动物世界,弱肉强食,后金的崛起侵略也是意料之中。

而明王朝内部的腐朽也是日益加剧。明朝末年,宦官与内阁作法争权,党派争斗愈演愈烈,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壮大,明目张胆养私兵的官员大吏数不胜数,皇帝不上朝甚至都可以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因此,面对各地起义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游牧民族的入侵,末期的明王朝并不能像汉武帝一样及时有效地采取举措、机动地调动全国资源解决问题。皇权不能有效地掌控疆域,使中央未能集权的王朝本有的调节生态系统的能力已经大幅减弱。

并且,由于养藩制度,朱姓皇族仿佛就是生育机器,在明末甚至达到了宗室几十万人的数目。俸禄标准本身就高,宗室人口又过多,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只得增加税额,加重百姓负担。此外,各大王府还不断侵占沃土良田,肆意征收封地的工商和土地税,进一步压榨寻常百姓的生存空间。不堪生活重担的百姓迫不得已,明末百万农民起义由此爆发。

两百多年体制的弊端,人口激增以及土地兼并加剧的矛盾,百年难遇的天灾进一步瓦解本就气数已尽的明王朝的大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