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民更富了。

凉山州地处长江上游,是四川省三大重点林区之一,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全州现有林地保有面积6008.3万亩,占幅员面积的66.6%,活立木总蓄积3.3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7.12%。现有草原面积361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为84.95%。全州有全国森林蓄积第一县木里县;有国家级的大风顶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在内的森林、野生动物、湿地等各级自然保护区12个,保护区面积500.6万亩;有国家、省级湿地公园3个,湿地总面积66.8万亩;有省级森林公园6个,保护面积达30.21万亩。

金阳林农喜摘青花椒。

2016年以来,凉山州委、州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州、产业强州”发展战略,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小康总目标,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并重,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优化生态建设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积极探索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实施了以核桃为重点的“1+X”林业生态产业建设、集体和个人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兑现、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护林(护草)员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长江上游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人居环境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治理、防灾减灾避灾治理工程,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全州林地总面积已达6008.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7.12%,贫困人口从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西昌东西河飞播林区成为全国保存面积最大、最成功的飞播林区,邛海湿地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湿地公园”,州府西昌市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1个(德昌县),国家森林城市1个(西昌市),省级森林小镇8个,国家森林乡村10个,省级绿化模范县4个,省级绿化模范单位25个,绿化示范村31个。创建会理县仙人湖、金阳县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和德昌县角半沟森林公园四川最具潜力森林康养目的地。全州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达2200亿元。

邛海湿地成为全国最大城市湿地。叶昌云 摄

科学谋划生态扶贫项目

2016年以来,凉山州林业和草原局对生态建设扶贫专项高度重视,作为生态建设扶贫专项牵头单位,紧紧围绕“脱贫摘帽、全面小康”目标任务,聚焦脱贫攻坚“头等大事”,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州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履行生态扶贫专项牵头部门职能职责,精心谋划,精准对接,充分发挥林业产业扶贫的基础作用。每年都牵头组织编制了《凉山州生态建设扶贫专项实施方案》,明确分管领导、实施部门、重点工作和各相关单位的职能职责,为生态建设扶贫专项的顺利实施奠定了组织基础。实现了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2016-2020年全面完成生态建设扶贫专项目标任务。依托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中央财政造林补贴、森林抚育、低产林改造、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牵头组织实施了《凉山州生态建设扶贫专项实施方案》,明确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路径。全面实施生态补偿奖补政策,通过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工程、生态就业、生态产业、生态补偿“四位一体”的扶贫模式,让贫困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实施以核桃为重点的“1+X”林业生态产业建设,兼顾培育花椒、华山松、油橄榄、板栗等特色产业。截至目前,“1+X”林业生态产业累计面积达到1422.76万亩,其中:新建或改造核桃基地841.64万亩,华山松78.7万亩,油橄榄8.7万亩,青(红)花椒142.7万亩,其他经果林10.5万亩,核桃嫁接340.52万亩。实现了全州2072个贫困村全覆盖,惠及贫困户12.4万户,涉及贫困人口48.6万人,据统计2019年全州林农人均从林业上获得收入2239元。实现了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为凉山州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完成公益林建设森林抚育52.4万亩,投入资金3458万元;完成低产林改造3万亩,投入资金100万元;完成封山育林建设14.5万亩,投入资金1930万元;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投入资金3350万元;完成造林补贴21.8万亩,总投资2864万元;完成6770.14万亩国有林管护,投入资金31887.4万元。

完成集体和个人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8162.218万亩,兑现资金103944.19万元。

大力发展“1+X”林业生态产业,稳步提升农民收入。

巩固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163.51万亩,居全省第一位,涉及全州17个县市、582个乡镇、2991个行政村、直接受益农户46.9万户、直接受益人口202.3万人,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09万人。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78.88万亩,其中,11个深度贫困县退耕还林63.58万亩,占退耕还林面积的80.6%,共计投入资金100470万元;居全省第一位,涉及全州17个县市、584个乡镇、1366个行政村、9.9万农户、24.3万人口;惠及全州2.5万贫困户,贫困人口9.55万人,通过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脱贫人口达3.03万人。退耕还林已成为我州实施范围最广、建设周期最长、群众参与最多、资金投入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

实施草原保护和奖励补助工程(农牧民补助奖励工程),完成草原禁牧面积1712.94万亩,草畜平衡面积8200.66万亩,投入资金49650万元;使24.43万户贫困户个贫困家庭受益,实现稳定脱贫。

实施生态护林员工程,选聘生态护林员。以国有森林、林地资源管护为重点,利用中央财政资金,通过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等方式,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中选聘生态护林员,按月发放劳务报酬。落实生态护林员(护草)补助资金27874万元,选聘生态护林员45320(含续聘12583人)人,使19816个贫困家庭受益,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

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治理石漠化岩溶面积1203.27平方公里,投资31690万元。

实施长江上游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完成1.425万亩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共计投资6550万元。

实施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1个,投资318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23平方公里,投入资金400万元;完成人居环境治理项目,投入中央专项资金15000万元;完成草食畜牧业标准化项目、民族地区户用沼气建设项目,投入资金2103.875万元。

实施防灾减灾避灾治理工程,防灾减灾避灾治理工程,完成地质灾害避险搬迁2983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8个,共计投入资金27761.22万元。实现了生态建设助推脱贫攻坚,荒山增绿、农民增收。

绿色富民,宁南核桃喜丰收。

务实举措增强脱贫信心

强化组织领导,全面部署高位推动。州林业和草原局作为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扶贫的牵头单位,对林业产业扶贫和生态建设扶贫专项高度重视,为合力推进工作,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站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建设扶贫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生态建设扶贫专项有关工作,对实施生态工程建设进行总动员和全面安排部署。

层层分解任务,压实生态建设责任。州林业和草原局党组、局务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扶贫专项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安排落实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扶贫专项的具体措施。各相关部门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生态扶贫建设补助资金,投入重点公益林建设、石漠化治理、特色经林果提质增效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并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要求,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载体,着力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督查指导,强化工程质量监管。将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扶贫专项工作任务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着力加强对相关工程建设和日常工作的监管检查,采取召开专题会议、实地调研、电话督促、书面督办等方式,要求各县(市)每月向州林业和草原局报送各阶段进展情况材料,及时了解各县(市)工作推进情况,常态化督进度、督成效,确保工程建设工程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县(市)”,年终纳入各县(市)工作目标考核落实到位。对工作不力、敷衍塞责的单位或个人及时通报,并严肃追责问责。

生态护林员真正实现了“聘用一人护林,帮助一户脱贫。”

创新生态扶贫支持方式,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收入。通过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林业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模式,积极主动向国家和省级林草主管部门汇报,争取计划,扩大公益林、草管员等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规模,优先吸纳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落实为生态护林员、草管员,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收入。

推行多种运营模式,发挥生态经济效益。坚持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融资为辅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引进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工程建设,通过PPP模式探索生态工程建设筹资渠道,充分发挥企业资金、科技、技术等优势,广泛吸纳民营企业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对经济效益低或无经济效益的生态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由县(市)财政负担;对规模较小的生态经济林通过公开招标或发包的方式确定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主体;对规模较大的生态经济林由政府先期实施水利、道路、平整土地等基础设施和造林工程,具备一定条件,形成规模后将生态经济林通过公开招标或发包的方式确定项目运营管理主体。

创新生态扶贫支持方式。通过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产业发展等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模式,扩大生态护林(草)员草原等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规模,优先吸纳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作为生态管理护人员。

成立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在深度贫困县成立“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造林,获得劳务收入,发挥示范典型作用。截至目前,全州已成立“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75个,合作社已吸纳50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造林,实现劳务创收。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积极推进生态旅游、特色林产业、特色种养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成功举办会理“石榴节”、会东“华山松籽节”、宁南“核桃节”、盐源县“核桃节”和“苹果节”、德昌“桑葚樱桃节”和“草莓采摘节”等生态旅游节会活动,结合打造核桃特色小镇,开展乡村文旅、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等项目,推动产业文化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产教融合,有力促进了林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积极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草原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

西昌市樟木箐乡退耕还林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创新亮点实现生态扶贫项目有效开展

生态建设扶贫专项实施顺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护林员、生态脆弱区治理、草原生态奖补、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森林蓄积量得到了有效的增长,减少了水土流失,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明显增强,草地植被有效恢复。增强了水土保持、固土保土能力,提高了项目区森林及林草覆盖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增强了人民群众生态保护和参与意识;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补助政策资金到位,贫困农户收入明显增加。集体公益林补助资金兑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护林员工作是直接的惠民工程,通过集体公益林补助资金兑现、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实施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生态护林员工作可以让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脱贫,对全州的扶贫攻坚起到了助力作用。通过项目的实施村民增加了收入,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脱了贫。

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治理、防灾减灾避灾治理能力得到增强。通过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防灾减灾等工作,有效治理和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强了防灾减灾能力。

各族干部群众关心生态、保护生态的意识明显增强。全州“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和林草植被修复建设,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农田林网化比例大幅度提高,农村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次明显下降,沙尘天气明显减少,为农作物和林果产品的增产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城镇周边、公路沿线、江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灾害明显减少,下游地区洪涝现象明显减弱,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用好用活退耕还林(草)政策,把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与脱贫攻坚、生态环境治理等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通过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进一步增加,风沙危害不断减轻,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碳汇能力显著提高。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培养增收就业能力,形成稳定收入来源,改善了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同时,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成为退耕农户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凉山州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一批农林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文/胡定林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白娟 图/凉山州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