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困兽犹斗,况国相乎?世界历史上,不少盛极一时的强权在走向灭亡时,大多会采取特殊措施,孤注一掷,以延缓自身的灭亡。而那些崇尚军国主义的政权,更是深谙此道。例如二战末期的日本,在面对节节胜利的盟军时,采取了包括“玉碎战术”在内的极端手段。而同为轴心国成员的纳粹德国,则在即将战败之时,又扶植了一些傀儡政权,试图以这些傀儡政权为炮灰,阻碍同盟国军队的推进。位于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独立国”,便是其中之一。

说起马其顿,许多人首先会想到曾经叱咤欧亚的亚历山大大帝,以及他一手缔造的亚历山大帝国、马其顿方阵。然而,对于马其顿地区而言来说,古典时代的历史过于遥远,曾经的繁荣和辉煌也没有延续下来。公元6世纪时,受民族大迁徙浪潮的影响,马其顿地区涌入大量斯拉夫人。此后,斯拉夫人同马其顿土著民族大量融合,构成了今天马其顿人的雏形。而在随后的历史里,马其顿地区先后被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帝国、塞尔维亚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强国统治。

19~20世纪,奥斯曼帝国急剧衰落,诸多巴尔干国家独立,但马其顿仍被奥斯曼控制。1912~1913年,巴尔干各国为扩张领土,先后发动了两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第二次战争结束时,马其顿不仅未获自由,反而被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三国瓜分。1913年8月的《布加勒斯特条约》规定,马其顿地区被三国肢解,其中希腊拿走滨海马其顿,保加利亚拿走皮林马其顿,而塞尔维亚则拿走瓦尔达尔马其顿(北马其顿)。

在周边“恶邻”的肢解下,马其顿地区被撕碎、割裂,并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屡遭打击。1941年,德国入侵并占领了南斯拉夫,北马其顿地区沦为轴心国势力范围。南斯拉夫沦亡初期,德国为了安抚盟友保加利亚,而将北马其顿划给了保加利亚亲德政府。1941~1944年,保加利亚统治北马其顿,并在此推行“保加利亚化运动”。1944年下旬,二战步入尾声,在苏联和盟军的反攻下,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弱。在此情况下,马其顿的历史走向又发生了一次转折。

1944年8~9月,苏军拿下进入巴尔干半岛的门户。眼见战事不利,原为德国盟友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先后倒戈。而保加利亚的对德宣战后,又意味着原为保加利亚占领的北马其顿,脱离德国的势力范围。德国不希望失去战略要地,但自身兵力捉襟见肘,又难以强化对马其顿的统治。权衡利弊之下,德国决心扶植一批具有亲轴心国倾向的马其顿民族主义者,在当地建立亲德的傀儡盟友政权。于是乎,1944年9月8日,由德国支持的“马其顿独立国”宣告成立。

然而,北马其顿本就土地狭小,人口有限,经济和军事力量薄弱。这样一种资源禀赋,导致“马其顿独立国”的综合国力也相当弱小。一旦离开纳粹德国的援助,这个傀儡政权就难以生存。而1944年的形势是,德国战略防线频频收缩,实力越来越弱;与之相反,苏联及其盟友的势力范围频频扩张,实力也越来越强。1944年9月,苏军在巴尔干部署的兵力,已经远超当地德军。加上南斯拉夫人民军,以及倒戈后的保加利亚军队,则兵力更加雄厚。在如此强大的对手面前,“马其顿独立国”注定灭亡。

随后的事情也应验了这一推论。1944年9月13日,“马其顿独立国”首府斯科普里被南、保联军攻克。成立仅5天,这个傀儡政权就丢失首府。随后,北马其顿各地掀起了反抗轴心国的民族解放斗争。“马其顿独立国”迅速崩解,驻守当地的德军也难以招架南、保联军的攻势。1944年11月,南保联军完成了对德军和傀儡军的包围态势。经过一番激战后,北马其顿地区于11月底被南、保联军解放。成立不到3个月的“马其顿独立国”也宣告覆灭。

在二战历史中,“马其顿独立国”堪称德国最弱的盟友之一。不过,该傀儡政权虽然灭亡了,但却在客观上加快了北马其顿的独立进程。1946年,铁托出于国内政策考虑,而将北马其顿地区从塞尔维亚分离出来,南斯拉夫境内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加盟国。此后,北马其顿的权限越来越大,民族意识越来越强,最终于90年代南斯拉夫崩溃时实现独立。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南斯拉夫兴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