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在古代,战争无疑是军队将士之间的肉搏,没有哪一场战役是不流血的,漫长的中国古代史,战死沙场的热血男儿真的不计其数,越是史上著名的战役越是大屠杀一般的伤亡。当年的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国将士血染沙场,巨鹿之战,项羽大军更是斩获二十万秦军头颅,血流成河的战役在古代绝非罕见存在。

所以说,古代的战役胜利与否,永远都是以将士血肉之躯为代价的,正如开篇杜甫的这首经典诗词《春望》,描绘的正是当年长期征战的将士面对遥遥无期的战争以及思乡不得归的无奈与绝望。中国古代史同样是一部让人触目惊心的血泪史,君王眼中的恢宏江山同样是无数战死沙场无名将士的尸骨堆积而成的。

随着人们对于生命的越发敬畏,现代战争早已不再以肉搏的形式展开,取而代之的是没有硝烟的金融战或是科技战,当然,以现代人的战争思维去衡量古人的战争同样是有失偏颇的。就如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何古代战争中那些打头阵的士兵甘愿去送死,明明知道自己就是炮灰的存在却依旧在生命危急时刻不做任何反抗?

当我们站在古人意识形态的角度以及真正了解古代战场的作战方式,不难发现,打头阵的士兵并非完全出于情愿送死的原因才去冲锋陷阵,千万别小瞧这些士兵的存在,很多时候,他们同样是战争最大的受益者,所谓“富贵险中求”就是这样的道理。

1、处于对“军令重如山”的绝对服从

古代战场士兵都知道“军令重如山”的道理,哪怕是现代人都认可“服从是军人天职”的使命观念,而且,古代战场的残酷不光体现在敌我对战中还体现在军队法度的执行上。

所以,古代战场士兵一般都会以各种原因认可“军令重如山”,而且,如若这些被任命打头阵的士兵选择临阵脱逃,不光他们会受到军法处置且战友们都很有可能受到牵连,如此一来,与其临阵脱逃还不如拼死一搏更有活下来的希望。

对于古代士兵心中“军令重如山”的观念,通常也是对于封建王权绝对服从的一种体现,毕竟,古人与现代人最大不同也是体现在对于生命的敬畏程度,现代人成功地杜绝了肉搏战同样是因为将生命视为至高无上的体现。

2、看似最危险实则相对安全的打头阵

现代战争的武器强悍程度不断超出人们的想象,各类武器的威力是古代战争难以企及的,就像当年美国为了结束日本二战疯狂侵略而投下的原子弹一样,现代战争的死伤与排兵布阵没有关系,可在古代战争中,这一点就截然不同了,换言之,看起来最危险的打头阵的士兵很多时候却是相对安全的存在。

尤其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战争中,打头阵的士兵都会手举盾牌以及身着重甲,由此不但可以有效阻挡敌人的进攻且在弓弩交战中反而不容易遭到射杀,相反,在排兵布阵最中间的士兵死伤几率才是最大的。

趋吉避凶向来是人性最大的特点,只要具有交战经验的士兵一定会知道在两军交战中打头阵的战士不容易被射杀的道理,所以,在对战之前,难保有一些想要通过打头阵的方式增加自己存活几率的存在,看起来像是心甘情愿赴死背地里很有可能是自保的方式。

3、重赏之下涌现出的打头阵敢死队

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森严,可想而知,权贵一族一定不会出现在冲锋陷阵的排头兵中,这些经过简单武装的士兵往往都来自社会最底层,可以这样讲,除了在战场活下来并建立军功,这个阶层的人士无论如何都无法实现等级飞跃。

在古代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古代战场一直都保持着靠士兵斩杀的人头来评定军功的习俗,普通的士兵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官进爵,而在肉搏战中,排头兵会比之后冲上来的士兵有更多的机会斩杀敌方将士头颅。

只能说古代士兵的命运真的悲惨至极,他们不得不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实现身份、阶级的飞升,哪怕冒着生命危险,在金钱以及官爵的诱惑面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情况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

除此之外,古代战场与我们在荧屏剧中看到的并不相同,打头阵的士兵常常用到的冲车以及云梯经过屡次改良都保证了这些士兵的有效进攻且死伤率还会大大下降,由此,更多的士兵也会因此减少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提高对于利益的渴望,哪怕作为打头阵的士兵依旧要面临不小的死亡威胁,他们也心甘情愿为此一搏到底。

小结:当近代热兵器开始兴起时,打头阵的士兵在战场上才真的开始成为了炮灰一般的存在,这也是为何越到近代史我们越是能够发现临阵脱逃的士兵大有人在的原因。所以说,古代战争中,那些打头阵的士兵之所以心甘情愿去送死,身为现代人,只有明白了古代战场的作战特点以及当时士兵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处境以及他们的意识形态之后,才会明白他们的心甘情愿某种程度也是“富贵险中求”的写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