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拱墅这条桃花河串起两大世界遗产!打造春风十里桃花香、姹紫嫣红杜鹃艳

拱墅治水七年,硕果累累。在为数众多的治水成果中,有一条河尤为耀眼,不仅体现了拱墅铁腕治水的决心,更是如今杭城乃至全省五水共治从“治水”到“亲水”转型摸索的鲜活样本——她,便是古新河。

十里桃花

唤醒旧时粉红记忆

古新河,又称桃花河,与白堤颇为类似,也是夹株桃树夹株柳,亭、台、桥、廊、石雕穿插其中,典型的江南风光。春天时,绵延数里的桃花被风一吹,像红雨一样落下,河畔铺满粉色,美不胜收。在旧“湖墅八景”之中,古新河独占其二:“陡门春涨”、“半道春红”。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半道红,相传旧时夹路栽桃树,春天桃花开时,如火如荼,灿烂似锦,花落如红雨”。

在拱墅治水人的努力下,目前古新河水质常年保持在III类,甚至II类以上。为了再现“半道雨红”景象,古新河畔实施了以“十里桃花,半道春红”为主题的美化家园工程,打造了一个春风十里桃花香、姹紫嫣红杜鹃艳的特色景观。水质提升也带来了水下生态的复苏,沿河设有全市首个内河垂区,共31个钓位,从“黑臭河”到水清鱼欢,生动诠释了古新河从“治水”到“亲水”的蝶变之路。

从市井走向诗意

串联两大文化遗产

治水不仅带来了环境面貌的变化,更迎来了水岸融合发展的契机。古新河生态廊道是杭州境内唯一一条串联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生态廊道,全长2.8公里(拱墅段),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市民游客沿河步行20多分钟,便能从大运河直抵西湖边。沿途的这些城市家居及特色墙绘,充分体现了运河、西湖特有的文化元素,让你从市井走向诗意。

在廊道建设过程中,拱墅区分别打通了三个生活小区所处的廊道断点,其中浅水湾小区的断点打通更是解决了20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从堵到疏,从无到有,拱墅区在打通生态廊道的同时,更打通了民心民意,最终释放出了“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的“亲水”的生态福利。

似水流年

护河者联盟

古新河开凿于元朝末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当初开凿的目的之一,是作为护城河使用。在这条护城河边,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从护城到护河,不论历经几代人,守护的情愫仍然一脉相承。如今的古新河旁,有一群人,他们以护河为己任,并拥有一个响亮的名称——“护河者联盟”。联盟由米市巷街道成立,米市巷执法中队率领,涵盖了辖区沿河近二十家企业、学校、事业单位及居民志愿者,共计350余人。他们的护河故事被拍成微电影《似水流年》,一举拿下了第十三届中美电影节“最佳微电影”奖和休斯敦国际电影节雷米金奖。微电影由“护河者联盟”成员本色出演,讲述古新河畔几代人护水、亲水,传承不息的故事。“护城河”的历史已成为过去,但他们的篇章,却还在续写。

“亲水+护水

推窗见绿、开门亲水

以古新河为代表,拱墅区自此跨出从治水到“亲水”的转型步伐。2018年起,“美丽拱墅”行动悄然迸发,“亲水拱墅”计划提上议程,拱墅区一口气出台了《“美丽河道 亲水拱墅”三年专项行动计划》和《雨污分流“零直排”巩固三年专项行动计划》。两个行动计划,一个亲水,一个护水,标示着拱墅区将综合发力,打好“亲水+护水”组合拳,进一步深化全区境内61条河道的的治水成果。

2020年,是拱墅治水的履约之年,是实现全区雨污分流“零直排”、四年任务三年完成的决胜一年,也是全域提升“美丽河湖”水质的关键一年。通过140多个亲水项目的实施,拱墅区成功创建省级“美丽河湖”6条、市级“美丽河道”15条,建设完成了51条总计100公里的沿河生态廊道,先后打造了宸运绿道、塘河片区健身绿道、舌尖上的生态廊道等各具特色的沿河绿道,真正实现了一河一策、一河一景,这也意味着,像古新河这样的“亲水”模范生如今已比比皆是。

当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呈现在眼前,居民依水而居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推窗见绿、开门亲水”的都市水乡韵味在拱墅正一步步从梦想照进现实。

来源/拱墅区城市管理局

编辑/俞柯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