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编辑 / 小e

图片 / 来自网络

8小时劳动制是现代社会福音,但现实是人们迫于压力,不能踩点上班、到点下班,并且还面临漫长加班。这就导致了“奋斗”这个词,意义正在不断下沉。

以前奋斗是夸奖人的,现在却似乎陷于奇怪的舆论场。

01

最近虎扑一个帖子火了,吸引了将近百万人围观。

网友吐槽,因为个人生活习惯原因,上班会比同事早到50分钟,午休会逗留20分钟并且提前10分钟开工,下班为了规避堵车又会延迟下班40分钟。

这么累加,他每天几乎就比同事多加班了2小时。

渐渐地,同事们都开始讽刺他。

“你是打算当标兵吗?”

“你天天这样来这么早,走这么迟,让我们怎么办啊?”

甚至某天他早上仅提前了10分钟到岗,都被同事取笑道:“哎哟你来迟了。”

02

网友发帖吐槽,本意可能寻求点安慰,结果评论几乎一水儿指责他。

“有些人就是个打工的,天天站资本家角度思考。”

“你要奋斗自己创业去呗,法定工作8小时,你自愿10小时,拿一样的钱害大家都要跟你10小时,何必呢?”

为什么年轻人待在工位不走了?

有些员工加班是响应号召,譬如公司最新研发计划等,需要用时长来填补;

有些员工加班是迫于企业狼性文化,又或为了挣表现,比如隔壁领导还没走,总不好脚底抹油就开溜;

当然了,不乏自愿996的,还有像这位网友一样因个人作息规律加班的,比如不午休、怕堵车等等。诚然没问题,但某种程度上,也确实以一己之力影响了他人的工作表现。

针对他这种状况,人们提议说:“来早了车里呆着啊,嫌堵车下班大家一起走,在车里刷手机啊。”

并非我们不理解每个人的时间安排,而是没必要在人群中这么耀眼。

因为耀眼过了头,就是扎眼。

03

奋斗这事的风向,近些年一直都在改变。

以前,拿脚指头想都知道奋斗是个褒义词,如今却越来越具备讽刺意味。

见此现状,前浪们常常感慨,现在年轻人怎么丧成这样?

可以说这是新时代的丧,也可以说是一种觉醒,因为他们正在反思——工作是为了让生活更好,但生活都谈不上了,岂不是奋斗了个寂寞。

赚钱目的是养家糊口,而不是成为工作机器。

04

并且更残酷的现实是:年轻人根本就找不到奋斗的意义。

正如一位网友提问:“为何很多企业员工,都站在个人利益干活,没有唇亡齿寒意识?”

在他看来,这些员工以自我为中心,“不给钱就不多干活”“公司经营状况不关心”“对升职提拔也看得比较淡”……

员工越来越“自私”,原因真的很简单:员工与岗位本质上就是契约关系。

画饼的老板多了去,实实在在掏钱加薪的百里挑一。就连夫妻关系都能淡得像搭伙过日子,一没股份二没期权三没分红,你还能指望成为中国合伙人?

奋斗伤身伤心、奋斗缺乏外力……种种原因,都导致了奋斗意义不断下沉。

无论什么选择,小e认为都无可厚非,找到喜欢方式过好一生足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