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加急!御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大唐六典》

喜愛觀看古代熒屏劇的人們對於“八百里加急”這一說法並不陌生,尤其是以古代戰爭爲題材的熒屏劇中,我們更是會看到各地緊急軍報往來使用的都是“八百里加急”的方式。其實,軍報傳送也好、貨物運輸也罷,從古至今,這些都屬於運輸的一種形式,不過,隨着科技水平的日益發達,針對於信息傳送這一塊,現代人早已實現了飛躍,曾經的“八百里加急”如今只是一瞬間就能解決的事。

所以,很多對此好奇的現代人都會問到一個問題:古時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與如今的快遞相比哪個更快呢?當我們瞭解了古代信息、貨物運輸的完整體系尤其是“八百里加急”的模式後,與當今各類傳輸方式做對比,自然會感受到兩者的相似與不同,不過,以“八百里加急”爲代表的運輸理念的確奠定了現代人運輸行業發展的理念基礎。

1、古代運輸中“八百里加急”的與衆不同

古代運輸分爲陸運和水運兩種方式,而最爲發達的還要屬陸運,在機械化沒有普及的古代,實現快速陸運的方式也就只有馬匹了,而“八百里加急”更是意味着古代社會最快的運輸方式,通常只爲統治者服務,尤其在軍情彙報或是一些重要情報運送時會採用。

“八百里加急”算得上是古代快遞業的代表,而古代快遞業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發展到唐代時期已經初具規模,而且,唐代開始,對於快遞業整體的網格化運營系統也已經很完備。

一般來講,古人所說的八百里相當於現今的40萬米,不過,“八百里”形容的是古人運輸的極限速度,一般來講,唐代對於日行一百八十里以上就稱爲快馬,更高的運輸要求則需要達到日行三百里左右,如若挑戰極限的話,速度基本只可以達到五百里每天的速度。

所以,“八百里加急”通常是用來傳遞公文的,按照古時候的運輸規定,只要公文上標有“馬上飛遞”字樣,就要求驛卒至少要以每天三百里的速度運送。在這裏,還要普及一個古代驛站的基礎知識,古代官道上每20裏就會設有一個驛站,而驛與站的職能是不同的,驛是官府接待賓客和安排官府物資的運輸組織,站則是傳遞重要文書和軍情的組織,爲軍事系統專用,所以,驛與站的功能是不同的。

而由驛與站共同組建的驛站才保證了古代“八百里加急”傳送系統的正常運行。

2、現代人創造的傳遞方式與古人相比的先進之處

提起現代人創建的快遞業,和古代一樣,都是運輸實物的,不過,古代的軍情回報在現代人眼中就是信息傳遞的一種,而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現代人無論是軍情回報還是普通的溝通,運用互聯網進行全世界各地的溝通也只是分秒之間的事情。所以,現代人相對於古人的傳遞方式有了質變的細化區分。

也就是說,古人眼中以“八百里加急”爲代表的的信息傳遞在如今已經能夠實現瞬間的互聯網傳遞,而實物傳遞則普遍開始使用快遞的方式,而相對於古代的水運及陸運方式,現代人創造的空運方式纔算爲快遞業整體提速的有效方式。

後人分析,古代“八百里加急”最快也就是如今的每天363公里,而這種速度與當今的快遞業相對比,空運快遞的速度已經遠超古人的最高紀錄,而陸運快遞的速度與古人的最快速度差不多。可在此也要注意的是,現代快遞的速度已然很普遍,而在古人的運輸中,除了軍情所用的“八百里加急”,其他形式的運輸都是做不到如此快速的。

由此見得,現代快遞業相對比古人的快遞業發達程度絕不是一星半點的。

3、“八百里加急”奠定的現代人運輸理念基礎

現代運輸行業的發達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無論是郵政系統還是高速公路的服務區設置以及貨物中轉站、物流中心等等,完備的工作流程與系統化操作都是保證現代快遞業運輸快速運行的關鍵。可這些運輸系統的理念確立與曾經古人創建的運輸驛站理念是脫不開關係的,兩者更是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古時候的郵驛分爲陸驛、水驛以及水陸兼併三種,每一個驛站都會有驛舍、驛丁、驛馬、驛驢、驛船、驛田,各個驛站的驛長和驛卒對於日常的驛站運輸工作都要極其負責,稍出差池便會遭到嚴懲。而官方尤其在對於公文運輸方面有着相當嚴格的時間規定,無論天氣情況有多麼的惡劣,只要出現運輸延誤,驛卒就一定會遭到嚴懲,不過,在運輸過程中,每個驛站對於驛卒的服務也是相當到位的。

而且,如若遇到驛卒加急運送情報卻遭到搶劫偷盜的情況,官方對於這類歹徒的剿殺力度也是從不姑息的,所以,古人的“八百里加急”向來跑到哪裏都是暢通無阻的,這也是源於古人對於運輸系統的完善建立。

小結:很多後人在瞭解“八百里加急”都是通過詩詞“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側面瞭解而來。從速度上講,古人的“八百里加急”的確與如今的一些普通快遞速度相當,這也是相當難得的,而現代人在古人的運輸理念基礎上更是實現了信息傳遞與實體運輸方式以及速度的不斷飛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