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楊業擘 王琳 陳橋輝  李曉蕾

來源:Tech星球(ID:tech618)

9月5日,騰訊微博官宣將於9月28日關停服務的消息,再次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

在騰訊通過微信拿到移動互聯網船票前,微博曾是騰訊絕不容失敗的戰場。騰訊也曾傾盡全力扶持微博,甚至用QQ空間爲其導流,這也是很多人開通過騰訊微博的原因。

“中國有14億用戶,還是容得下兩個微博”,“騰訊放棄微博業務放棄的太早了,好遺憾”,“騰訊放棄微博是個戰略失誤,畢竟騰訊缺乏一個開放式社區”,多位前騰訊微博員工向Tech星球表示,當時他們做到了4億用戶,7000萬日發文的數據,騰訊微博的失敗是非戰之罪。

另一方面,在行業以及競爭對手看來,這些日活和發文量有多少騰訊系“左手導右手”,也有些存疑;騰訊的運營戰略是否“像素級”跟隨微博,是否存在後發超越的可能,行業普遍也共識;甚至有評論認爲,無論是做電商、微博還是視頻,這類側重運營服務的業務,騰訊都不太擅長。

由於騰訊早在2013年就已經放棄騰訊微博,很多事情已經蒙塵。在騰訊微博即將徹底關停服務之際,Tech星球採訪了多位前騰訊微博團隊內部員工,以及當年“微博之戰”的親歷人士,試圖爲那段商業歷史寫下注腳。

運營數據快追上新浪,始終覺得騰訊微博放棄過早

程剛,崗位:騰訊微博內容主編,在職時間:一年半

先和大家解釋一個誤區,騰訊加入微博戰場,並不是因爲想做社交媒體,而是當時新浪微博推出一款IM產品“新浪UC”。藉助微博的迅猛發展,新浪UC用戶量也突增。這件事情就讓騰訊總辦非常緊張,因爲“社交強關係”是騰訊的核心。

我參與新浪微博內測的時間是2009年的12月初,那時已經不是第一批內測,受邀參與騰訊微博內測的時間是2010年的4月。所以,從內測的時間上來看,新浪微博至少比騰訊微博要早兩個季度。

早兩個季度的時間差,並非不能通過運營追趕,只是關鍵的社交關係鏈很難遷移了。

從2010年第四季度,騰訊微博開始重金投入去打仗。2011年一季度、二季度戰況最激烈的時候,當時OMG的二號人物孫忠懷從樓上下來,跟我們說大規模招人:“只要不缺胳膊不缺腿就招進來打仗。”我印象中,騰訊對H Count(人員編制)從來沒有這麼大方過。

我加入的時候,微博團隊是幾十人,那一年擴展到了四五百人吧。但新浪微博是全員壓上去,包括從董事長兼CEO曹國偉、總編輯陳彤,到下面每一個人都背了拓展用戶的任務,組織喝酒、喫飯、送禮品,邀請用戶開通微博,互相關注好友等等。

我們那時候也拼命去邀請大V明星,我親身邀請了文化圈的一個大V用戶,先是託朋友介紹,然後帶着禮品去見面,後來邀請他開通了騰訊微博,他一直很活躍。我們甚至也挖了和他關係好的一些大V,以此提升彼此的互動量,但他在新浪的幾十萬粉絲始終沒辦法遷移過來。

當時我們BD團隊,大概也簽約了幾百人的獨家發佈協議。騰訊財經、騰訊科技部門的同事也背了KPI,去拓展行業大V。我們做運營的也非常拼,打仗最激烈的那半年,我差不多睡在了辦公室小一個月。

可以說無論運營方法和努力程度,我們都做到了極致。運營成果也還算顯著,我們做到了4億註冊用戶,日發文量有7000萬,那時候新浪微博的日發文量是9000萬吧。只是核心的社交關係鏈沒法遷移過來,很多人也在騰訊微博發,但他的活躍粉絲都在新浪,我們做再多努力都沒用。

2011年底,騰訊微博就突然暫停了H Count,到年底,標準的5%末位淘汰率上升到了10%。此後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微博商業化路徑不清晰,微信開始崛起秒殺了一衆IM,騰訊在2013年就戰略放棄了騰訊微博。

我們始終覺得騰訊微博放棄的過早,畢竟14億用戶,還是能容得下兩個微博。新浪微博也在2014年才找到營收路徑,現在發展的不也挺好。而且,朋友網、微博都沒有做成,騰訊其實一直缺乏一個開放式社區。

我們現在還經常在騰訊微博離職羣討論,覺得放棄過早是騰訊戰略失誤。時過境遷,再多遺憾也放下了。我現在和熊貓直播CTO一起創業做產品“分秒幀”,期望以音視頻生產遠程協作模式,服務這個視頻時代。

兩班倒迎戰“要幹翻新浪”,放棄因戰略決心不足

米思源,崗位:內容運營,在職時間:1年半

看到騰訊微博要徹底關閉的消息,我還有一點兒喫驚,在我印象中,騰訊微博2013年就不行了,能支撐這麼久也挺不容易的。我的朋友圈還有前同事在感慨:職業生涯第一篇章,落幕。

我現在最懷念的就是當初的同事。當時騰訊微博有一百多號人,我們內容運營這邊的早期同事,有很多都是從“成都文產院”的專科學校招過來的,那個學校當時就在成都天府新區軟件園附近。

雖然,我們進得是大廠,但是待遇並不高,我記得實習期間每個月就是2000元,轉正後是一個月4000。

我是基礎運營崗,運營的工作並不複雜。當時內部給了我們很多資源傾斜,我們每個人下面都有幾十個上百個微博號,這些賬號就是用來和名人互動,轉發評論名人微博,找話題,提升名人在平臺的活躍度。

後來,我們主要幫助名人發微博,說是代發,其實就是把名人在新浪發的微博copy到騰訊微博,名人也算不上多有名,很多都是三四線的小明星。

當時,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幹翻新浪。我們是早晚兩班倒,晚上是14點到22點。每天都要覈對數據,每天發多少微博有多少互動都是KPI,要是有一個名人回覆了我們的一條評論,那KPI就妥妥的了。

實際上,到了2012年底,騰訊微博就不行了,去做了運營崗位的人工審覈組,也有很多同事直接轉去了Sogou(搜狗),現在還有是混大廠經歷,然後出去做一些更有挑戰性的工作,所以就選擇了離開。

現在想想其實也挺可惜的。後來,看到一位當年騰訊微博的高層私密分享,覺得還是挺有道理:騰訊微博的失敗,總體來說是整個公司對社交媒體,開放關係鏈型產品帶來的下一代內容消費崛起,這個賽道的決心不夠吧,本來競爭就很激烈,沒有拿到第一後,其實還是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繼續努力,但就是直接放棄了。

騰訊微博和QQ關聯,核心社交關係鏈沒遷移過來

旭點,崗位:騰訊微博外團成員,在職時間:一年

當我聽到騰訊微博於近日要關閉的消息時,我還是挺惋惜的,畢竟陪伴了我3年多時間,今天登陸騰訊微博時才發現,我的賬號已經有3500多天了。

我是2011年接觸騰訊微博的,那一年也是騰訊微博最高光的時刻。

當時我活躍在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之間,但是由於我是QQ的忠實用戶,所以也將更多的時間花在了騰訊微博上。我經常在上面發表一些生活上的感慨,雖然粉絲不多但也樂於其中了。

後來,在機緣巧合之下,我是在2011年暑期參加了騰訊微博的“說說外團”,那是一個由騰訊Qzone外部團隊組織,配合“微博說說”運營而成立的團隊。當時是要招募100個在騰訊微博活躍的成員,但實際上只招募了80多個,響應並不積極,最後是我們幾個成員拉了一些新人湊足了人數。

管理我們的是QQ空間外團的團長,上面派給我們的任務就是負責“說說”和微博的推廣和運營。輔助騰訊各類產品的轉播、活動、功能等事務。

我們的工作時間比較寬鬆,按照團長說的,至少一週內有一次4至5個小時的連續上網空閒時間就行。

我當時負責對QQ各應用遊戲產品的官方微博地址收集整理,然後在通過貼吧、QQ和QQ空間等渠道進行分發。然後微博的內容運營、轉發等是由其他團員完成的,因爲人數夠,所以完成起來不難,後來爲了幫助產品進行更新,我們還分別成立了安卓和iPhone版的微博測試羣,在羣內進行產品的意見收集。在當時有很多人蔘與進來,也很火爆。

後來,由於要與新浪微博競爭,上面也讓我們去新浪微博嘗試找一些領域專業人士轉投騰訊微博,成績還不錯。我們團員所獲得的積分(相當於工資)因此也就變多了,可以兌換更多的QQ會員、微博會員和黃鑽等,有些表現積極的團員晉升到管理崗,並獲得QQ公仔。

再後來,好像是由於新浪微博更容易創造爆款的話題,吸引了更多的人去,氛圍起來了。而騰訊微博也開始做了類似話題,我們外團這邊的,一天就要做幾個微博話題,但都不理想,到最後也沒怎麼做了。

2012年,隨着騰訊微博慢慢被新浪微博拉開差距,我們的工作任務也少了,外團基本也處於停罷的狀態,最後微博“說說外團”併到其他團隊去了。感覺也是從2012年開始,騰訊微博開始走下坡路。

現在想來,在當時,騰訊微博主要是和QQ關聯的,由於要通過QQ面板還是QQ空間纔可以進入,而且基本上看到的都是好友發的微博,所以騰訊微博是擁有巨大的用戶基數,但這個優勢沒有被騰訊微博所利用好,感覺挺可惜的。

騰訊員工跑到新浪門口,堵錄節目的明星開微博

張家強,崗位:“競對”新浪微博早期員工,在職時間:10年

新浪當年做微博,確實是傾注了所有資源全力投入,把新浪在門戶、博客時代的優勢延續下來。我們親身經歷了與騰訊的“微博大戰”,當時也非常激烈。

比如,在明星名人領域,我們會努力邀請他們開通微博,我們的頻道會在日常報道中引用其微博素材,也會邀請他們進行微(博)訪談、視頻訪談,絕大部分的採訪會在微博進行直播,粉絲可以提問由明星迴答,從而給明星名人和粉絲提供一個零距離、實時的互動方式。

騰訊微博也很快學到了這一打法,甚至學到了新浪門口。

還記得2011年左右,我們邀請到了陳道明開通微博賬號,隨後又邀請陳道明來新浪錄製節目。騰訊也得知了這一消息,他們人就來到新浪這邊堵陳道明。我們在室內錄節目,他們就在外面的咖啡店等着,後來陳道明和經紀人出去了,他們就在門外堵上來。

我親眼目睹了他們的熱情,直接準備了最新款蘋果手機,那時候蘋果手機還是硬通貨,不像庫克時代的蘋果手機這麼大衆化。而且手機裏已經下載了騰訊微博,註冊好了賬號,等於陳道明拿起手機就能發佈內容。

我們沒和陳道明簽署獨家,當然騰訊搶人也不違規。不過我記得,當時陳道明好像只說了句謝謝,他經紀人以今天時間比較緊爲由,先拒絕了。

我覺得每個細分行業到了成熟階段,最後基本都只會剩下少數幾個玩家,甚至一個玩家。社交領域尤其如此,粉絲在哪大V就會在哪。

(本文中的米思源、旭點、張家強皆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