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德約震醒林丹

德約與塞爾維亞

男子網壇世界第一、塞爾維亞英雄德約科維奇又一次讓世界震驚了。

不過這回是因爲一次意外的擊球。德約不小心擊中了邊線女裁的喉嚨,被取消美網比賽資格,無緣衝擊個人第18個大滿貫。

不久前,我們辦公室的一位97年小朋友剛聊過 《德約爲什麼不討喜》 。作爲德約10年球迷,今天她要再聊德約,聊聊德約與塞爾維亞這個國家的關聯。

與費德勒、納達爾不同,人們說起德約,除了給他冠上世界第一的頭銜,還習慣給他備註上"塞爾維亞人"。德約與塞爾維亞的關係,有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甚至曾讓林丹覺得"非常震撼"。

1

德約對塞爾維亞的影響,可以從2007年的美網決賽說起。彼時德約不滿20歲,首次闖進大滿貫決賽,對手是費德勒。

當天,塞爾維亞國內正進行着歐錦賽預選賽,對手是遠道而來的芬蘭。結果,塞爾維亞被0比0逼平。全場1萬5千多名塞爾維亞球迷舉着國旗歌唱,唱的卻是"天才德約科維奇掩蓋11人的失利"。球迷加油的對象不是足球隊,而是站在美網賽場的德約。

2007年是德約迅速竄紅的一年。在邁阿密賽1/4決賽,他2-0戰勝納達爾。在溫網,他打敗基弗、休伊特和巴格達蒂斯闖入四強。再到蒙特利爾大師賽,他連續淘汰納達爾、羅迪克等名將,決賽戰勝費德勒,成爲ATP近19年來首位在一站比賽中連續淘汰世界前三而奪冠的選手。在年終排名中,德約穩居第三。

雖然德約在那年的美網決賽中0-3不敵費德勒,但他改變塞爾維亞的故事從此開啓。塞爾維亞國內,第一運動正逐漸從足球向網球轉變。

2

一年後,德約拿到了首個大滿貫。2008年的澳網,德約一盤不丟地進入決賽,並最終奪冠,成爲澳網史上第四年輕的冠軍。一位墨爾本的餐廳老闆、來自塞爾維亞的中年人波波維奇見證了這個歷史性瞬間,"很難形容我在那一刻的感受,就像是我贏得了冠軍一樣。"

因爲網球,因爲德約,塞爾維亞開始頻繁出現在世界新聞頭條上。

在奧運會上,塞爾維亞最有機會奪金的項目成了網球。德約曾三次征戰奧運會,唯一有獎牌入賬的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他拿了一枚銅牌。那屆奧運會,塞爾維亞的戰績是0金1銀2銅。這是一個沒有金牌的國家,但它仍有理由讓我們相信,塞爾維亞是一個體育強國。

在里約,德約科維奇首輪爆冷出局,他流淚心碎的一幕在微博上引起了大量轉發。德約的愛國熱情讓他成爲了一個"把國家抗在肩上的人",而他的愛國熱情又與他童年經歷的戰爭不無關係。德約成長在科索沃戰爭的陰霾中,他的自傳《一發制勝》中有過這樣的描述,"我們會去轟炸得最多的地方練球,猜測他們不會兩天內轟炸同一個地方。"

也許沒有什麼比戰爭更能令人明白國家和民族的意義,即便此後被多國網協追逐,包括英國、意大利,德約仍然選擇了塞爾維亞,"我無法想像不代表塞爾維亞去比賽"。

3

2011年, 整個塞爾維亞都在爲德約瘋狂。塞爾維亞政府給德約頒發了外交護照,以保證他在參加巡迴賽時能夠更加便捷。德約已經完全成爲"塞爾維亞之子"。

這一年,德約創造了網球史上表現最傑出的賽季之一。他一共拿下10個冠軍,包括澳網、溫網和美網三個大滿貫及5個大師賽冠軍。全年贏下70場比賽,期間還創造了驚人的41連勝。

溫網奪冠後,德約登上世界第一,打破了納達爾和費德勒長達七年半的壟斷,躋身三巨頭之一。在他回國當天,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有10萬人走上街頭慶祝。而當時整個貝爾格萊德的人口還不足120萬。

從機場到市中心,一路都是狂歡的人羣,政府不得不動用12輛警車來給德約乘坐的大巴車開路。還有一羣人聚集在市政廳大樓前,他們高舉着國旗和標語,高喊着"Nole is the king"。現場的大屏幕上滾動播放德約奪冠的場景,當地電視臺直播了這場慶功大會,時長達1小時。

4

2012年,德約成爲了全球體壇的焦點。他獲得了由"體壇奧斯卡"勞倫斯頒發的年度最佳男運動員,是繼費德勒和納達爾後第三位獲此殊榮的男子網球選手。一同被提名的還有梅西、博爾特、諾維斯基等超級巨星。

這一年的勞倫斯對中國體育也很有紀念意義。劉翔和李娜分別提名勞倫斯"最佳復出"和"最佳突破"獎,但未能獲獎。 林丹是史上 第一位受邀前往現場的 羽毛球運動員。在參加完這次典禮後,林丹說自己"感慨萬千", 在此摘錄一些他在《羽毛球》雜誌中談到的想法:

"只有參與過纔會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國際舞臺。我們的傳統優勢項目往往並不具備全球性。可能別人承認你是世界冠軍,也承認中國體育很棒,但並不代表我們身處最搶眼的位置上。這是個非常尷尬的處境--我們是每年全球誕生世界冠軍最多、效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可我們的許多優勢項目都不被廣泛關注。"

"我現在越來越感覺到,能讓老百姓產生自豪感的,除了運動員站在最高領獎臺上之外,像李娜去年法網奪冠,反而更能激發人們心中的豪氣和愛國情懷。因爲她所從事的項目,是中國乃至亞洲都處於劣勢的,卻在全世界範圍內很流行、很受關注。在歐美選手實力強勁的情況下,李娜拿到了冠軍,更令國人感到驕傲。相比之下,我們的許多傳統優勢項目所獲的冠軍的含金量可能在慢慢減少。我不是否認這些項目,更不是否認運動員付出的艱辛,而是覺得很不公平--大家這樣努力,獲得那麼多成績,卻不能被更多人認可。"

"坦率地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的51位冠軍,可能現在走在街上或者參加活動,有許多人都記不清他們是誰了。我覺得很可怕。這就意味着,所有運動員從選擇這個項目開始,辛苦付出十幾年,好容易拿到奧運冠軍,可那個璀璨卻是短暫的一瞬。而國外有很多運動員,比如貝克漢姆,可能他在自己的競技領域已經過了巔峯期,但卻依然能夠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來參與足球這項運動。"

另一邊,在德約成爲全球體壇的焦點後,塞爾維亞網協主席傑羅米奇在接受CNN採訪時這樣定義他,"因爲德約科維奇,網球現在成爲塞爾維亞的第一運動。年輕人視他爲英雄,他的無畏、忠誠、熱情、難以擊敗,都符合這個國家現在最需要的精神。"

5

德約在塞爾維亞的存在感一目瞭然。街上大樓貼有他的巨幅海報;他的圍巾、球帽、T恤是最流行的紀念品;旅遊網站也喜歡用他做標題--"在塞爾維亞,每個人都想成爲德約科維奇"。

德約對塞爾維亞的改變也顯而易見。塞爾維亞網球選手特洛伊基說,網球如今已成爲塞爾維亞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很多孩子開始學習打網球;塞爾維亞網協比以前更有能力;網球俱樂部和場地都比過去多很多。而這一切,都是因爲德約所帶來的影響力。

作爲一個只有700萬人口的國家,能擁有德約這樣的網球選手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塞爾維亞媒體人普羅達諾維奇認爲,德約對塞爾維亞的改變是從內至外的,"你看看電影裏面,塞爾維亞人總是扮演壞人。但現在我們可以說,我們有世界上最好的網球運動員。"

某種程度上,德約爲我們提供了一個範本,一個運動員或一項運動可以對這個國家有着怎樣的改變。正如林丹在2012年見證德約拿下勞倫斯最佳男運動員後產生的"心靈上的震撼":

"像足球、網球、還有NBA等項目會把自己的職業比賽做得非常好,讓運動員能夠證明自己價值的平臺大、機會多。而我們似乎更多地把重點放在四年一屆的奧運會上。這項大賽當然非常重要,但只能通過這唯一的舞臺來展示自己,代價未免有點大。

據我瞭解,一些知名網球運動員可能會錯過奧運會,但卻非常尊重自己項目的文化,年復一年地參加四大滿貫賽。我想,力爭更多的世界冠軍、奧運冠軍本身沒有錯,但金牌再多,卻始終走不到國際舞臺的中間,不能讓更多人愛上我們從事的項目,那就有些蒼白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