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在世界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国家间的实力对比,总是动态的、不固定的。很多原本积贫积弱的小国,在经过发愤图强、苦心经营后,就有可能转型成繁荣富强的国家。例如,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曾经是贫困落后的农业国,但经过60~70年代的工业化建设后,逐渐成为富裕先进的工业国。而在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上,也存在类似的国家。该国曾经贫困落后,在二战时期又被轴心国集团肢解,但其在战后励精图治,一度走向了富强。

这个国家就是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的近现代国家史开端,可以从一战结束时算起。1918年,日薄西山的奥匈帝国崩溃,中欧和南欧冒出了一大批独立的国家和民族。随后,在协约国的指使下,身为战胜国的塞尔维亚,逐步吞并了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地,建立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一战结束后,这个王国仍奉行亲西方政策,甚至还加入了法国拼凑的“小协约国”集团。1929年,这个王国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至此,南斯拉夫的称呼逐渐在国际交流中通用。

通过领土吞并措施,南斯拉夫的国土面积稳步增加,但其国内的各种矛盾却异常尖锐。当时的南斯拉夫,在本质上还是一个由塞尔维亚人统治的国家,而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波黑穆斯林是宿敌,这就引发了严重的民族宗教矛盾。南斯拉夫由众多地区拼凑而成,各区域、各阶层贫富差异巨大,这就引起了严重的阶级矛盾。同时,南斯拉夫境内民族、派系林立,各民族又缺乏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传统,这又导致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在各种矛盾的催化下,彼时南斯拉夫的政权基础相当脆弱。

1941年二战期间,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集团,在占领了西欧大部分地区后,开始将扩张的矛头伸向南斯拉夫。当年4月,德、意、匈、保等国,共同出兵入侵南斯拉夫。当时,南斯拉夫虽然集结了100万兵力,但由于军事工业薄弱、军队装备简陋,而难以同武装到牙齿的德军抗衡。战场上,南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南境内的民族分离势力,也趁机投靠德军。由于统治基础薄弱、内部矛盾尖锐,南斯拉夫在草草抵抗了10多天后,就全境沦陷。

在占领了南斯拉夫之后,各轴心国迫不及待进行了瓜分战利品的狂欢。身为轴心国成员的匈牙利、意大利、保加利亚三国,均和南斯拉夫存在领土纠纷。而在进行了一番筹划后,各轴心国均从南斯拉夫那里夺走了土地。其中,德国占领了北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割占了达尔马提亚;匈牙利占据了伏伊伏丁那;保加利亚则夺走了瓦尔达尔马其顿(北马其顿)。残余的地区,则在德国的指使下,建立了乌斯塔沙、塞尔维亚救国政府等傀儡政权。至此,曾经尚算完整的南斯拉夫,遭到了彻底的肢解。

二战历史,是南斯拉夫各族不愿回首的一段悲惨历史。但好在铁托主导的解放运动,极大鼓舞了各族的斗志。1944年以后,随着二战整体形势的转折,南斯拉夫也迎来了复国曙光。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南斯拉夫正式光复。二战结束后,在铁托的领导下,南斯拉夫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以解放发展生产力。同时,铁托也打压了以往的“大塞族主义”、“大克族主义”等激进民族主义思潮,以平衡各民族的共同利益,维持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大刀阔斧的变革,让南斯拉夫的重建工作步入正轨。

在对外关系上,铁托最初和苏联走得较近。但在1948年苏南交恶后,铁托就改变了“一边倒”的立场,转而选择在苏联和美国间寻求平衡。50年代以后,铁托还同美国和西欧国家签署了一揽子合作协议。与此同时,“不结盟”思想也在铁托的脑海中逐渐形成。50~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舞台,南斯拉夫成为其中的佼佼者。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召开。当时,铁托运用巧妙的外交策略,平衡着南斯拉夫同苏、美两国的关系,顺便引导着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由于铁托在内外关系上皆取得了成绩,南斯拉夫获得了较为安定的周边环境,由此可以安心进行建设。1947年,南斯拉夫推行五年计划,国内各行业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1947~1981年,南斯拉夫生产总值增长了6倍,年平均增速6%以上,平均国民收入由115美元提升至2300美元。70年代的一项国际调查中,有关学者将南斯拉夫同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共同列为“中等发达经济体”。当时,南斯拉夫的国力,虽然同苏东、欧美相比仍有差距,但在第三世界中却是名列前茅的。

同时,在铁托的领导下,南斯拉夫还建立起了强大的军队。南斯拉夫人民军拥有数十万兵力,武器装备也颇具水准。铁托等人吸取了二战亡国的教训,主张南斯拉夫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本国军事工业。并且,铁托等人还特别重视军队官兵间的民族平等,极力消除旧南军塞族军官对少数民族士兵的歧视习惯。铁托还创立了“南斯拉夫族”,鼓励官兵们放弃原有的族群认同,而加入这一新群体。总体来看,南斯拉夫军队颇有实力,为欧洲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武装力量。

总体来看,在经历了二战时期亡国、被肢解的历史后,南斯拉夫在铁托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花了30年时间,由贫弱国家变成了相对富强的国家。但不可否认的是,铁托的政策虽然实用,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没能加强中央集权,南斯拉夫各地趋于两极分化,其贫富差异也日渐拉大。铁托只是在经济繁荣的前提下,淡化了民族宗教矛盾,而没能从根本上将其解决。更为关键的是,南斯拉夫的内部团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铁托个人的威望。因此,当80年代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的危机就日渐明显。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南斯拉夫兴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