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上,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对日本提供了很大支持,而他们采取的方式则是先放水养鱼再竭泽而渔,这一点在八十年前的美日关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1853年被美国人打开国门后,日本发愤图强开始明治维新,经过短短几十年一跃发展成为亚洲唯一工业化强国。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打败大清,十年后又发动日俄战争打败沙俄,就这样,欧亚大陆上两个庞大帝国相继倒在这个“撮尔小邦”面前。

当然,日本能打赢这两场战争离不开当时英美在背后撑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西方列强支持下的“代理人战争”。这一时期对日本采取放水养鱼的方式,英美自然有其考量,除了在中国为自身攫取更多利益,还需要借助日本在远东牵制沙俄。

一战后,作为胜利一方的日本更是不可一世,凭“战功”和实力跻身世界五强。巴黎和会上,日本不顾世界舆论反对强占山东权益,虽在后来的华盛顿会议上被迫还给中国,但日本的咄咄逼人引起英美特别是美国的警惕和不安。美国人清楚,这个远东小霸王今后将是西太平洋的“麻烦制造者”。

1931年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在远东的野心昭然若揭,大概认为这条鱼还没养肥,美国仍姑息养奸,仅用不承认伪满的方式对日本实施“制裁”。美英大概以为,日本将以伪满为基地向苏联进发,这当然是他们乐于见到的。

期间,美国不仅向日本持续提供贷款,还援助大量战略物资,包括石油、钢铁、武器等。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美国这时总该出手制止了吧?不得不说,美国人真能沉得住气。当年底在布鲁塞尔召开的远东问题会议上,美国明确表态“不愿当得罪日本的领袖”。

仅1937年一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石油占当年进口石油的80%之多,据说为满足“大客户”对废钢铁的需求,美国人把纽约的旧电梯都拆下来卖到日本。1938年美国给日本提供1.25亿美元借款用于购买美国“物资”,这一年仅向日本出口的飞机总价值就高达1750万美元;1939年,日本从美国进口了82%的石油、92%的钢铁及超过90%的汽车和零件,总金额达2.9亿美元。总之,在日本侵华战争前三年消耗的石油和钢铁中,美国贡献的比例分别达到了80%和65%。

武汉会战后,美日关系出现微妙变化,日本人狂妄叫嚣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美国人终于感受到威胁,鱼养肥了,是时候竭泽而渔了。

1939年欧洲爆发后,美国逐渐改变孤立主义立场,着手推动租借法案,虽然对美国援助国民政府大为不满,日本人也无可奈何。1940年,日本趁法国战败出兵中南半岛北部,同年9月又与德国、意大利缔结三国同盟。至此,美日关系开始朝破裂方向发展。

进入1941年,世界局势愈发紧张,虽然日本此时基本下定决心南进,但仍寄希望与美国达成“谅解”。当年3月,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开启欧洲之行,随后与苏联签订了震惊世界的“日苏中立条约”。

期间,日本同时与美国展开秘密谈判,这场外交谈判旷日持久,断断续续一直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起初,日本提出《日美谅解方案》,开出美国承认伪满、促使蒋汪政权合并、停止对华援助并允许日军留驻华北和内蒙等一系列条件。

美国岂能容许日本独霸中国,日本人精心炮制的谅解方案很快被美国否决。美国人反过来向日本提出“解除制裁”的一串条件,包括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退出三国同盟、遵守美国倡导的“利益均沾”原则等等。

显然,日本人也不可能答应这些条件,倘若如此,他们岂不是白打拼了十年?当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7月,日本出兵中南半岛南部,对美属菲律宾、英属马来亚、荷属东印度群岛虎视眈眈,到这个时候,美日走向决裂似乎难以避免了。

美国随即联合英国、荷兰加大对日本制裁,不仅全面石油禁运,还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现在,摆在日本这条肥鱼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吐出已经吞下的利益乖乖交给美国人,要么进军东南亚彻底与美国决裂。

对美国人来说,无论日本选择走哪条路,最终都逃脱不了被美国宰杀的下场。日本屈服的话,美国获利较小,但不用在日本身上付出代价,此后只需专心打压德国;日本要打仗的话,鉴于双方实力悬殊,美国虽然会付出一些代价,但获取的利益可不是“均沾”那么简单了,最后连日本自身也得成为美国的“利益”。

当年10月,东条英机上台,日本人最终丢掉幻想准备战斗。现在想想,幸亏日本和美国当时没能达成“谅解”,倘若那样,后果真的不堪设想。不过再看看历史,美国打压起竞争对手历来是心狠手辣,这样的“谅解”似乎又没有可能。

文/田瑞安 水平有限,请多指正 ;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