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门的网综《脱口秀大会》,因为“脱口秀”的受众主要是年轻人,很多演员本身也是年轻人,所以出现了很多反映年轻人心声的金句。

尤其是最近一期,原本“小透明”的新人王勉,凭一曲《逃避现实之歌》炸场,几乎获得满票(全场一共170名观众,161人给他投票),以大比分优势淘汰了名气和观众缘远胜于他的资深演员,也是今年的夺冠热门,王建国。

为了挽救这个意外对节目收视的影响,逼得评委不得不动用特权复活王建国。

脱口秀的演出效果很受现场气氛影响,有些表演线下看起来很炸,剪辑变成节目后就不一定了。但王勉这曲《逃避现实之歌》因为文本太扎心,在网上也收获了潮水般的“是我”。

这歌到底唱了什么,让年轻人这么“上头”呢?

ps:不方便看视频的,可以看下面的文字解读

01

一个忠告:别充“过来人”

其实就说了年轻人日常三个经典的压力场景:

早上赶着上班,却把唯一的共享单车让给了别人,虽然理智拖着身体往单位走,但心里在狂喊“我不想上班,不想改PPT”;

到了晚上,又主动留在公司加班,因为“不想回家哄女朋友,陪她看脑残偶像剧”;

第一次跟女朋友家长见面,嘴上说不能搞砸,却故意约不能吃辣的长辈在川菜馆见面,真正的心声是“不愿意太早结婚安定”。

上述种种,最后升华成当代年轻人的人生哲学——“世上无难事,只要会逃避”。

如果你看完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笑点在哪。那说明……你可能跟本皮一样,已经离年轻人有点远了。

按照我们“老一辈人”的想法,这三个场景背后,都是待解决的人生问题:

不想上班,要么不能实现自我价值,要么待遇不满意,那该想办法换更好的工作。在打卡前的这最后三五分钟,靠把单车让给别人,拖延这么一时半会的,不是浪费自己时间么。

不想陪女朋友,宁可加班,那是感情出现危机了啊,要么分手要么好好谈谈,看还有没有挽回的希望。

不想结婚,那必须跟女朋友还有对方家长说清楚啊,能接受再谈,不能接受散伙,让人抱着结婚的希望傻等,这不是年轻人自己也唾弃的渣男吗。

“老人”的解题思路看起来没错,但细品品这个论调,像不像某些制造焦虑的营销号?像不像你也会左耳进右耳出的“有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

前两年有部掀起话题讨论的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在高压社会下,年轻人选择逃避,不是因为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恰恰是“过来人的忠告”听得太多,产生了畏难情绪,于是干脆从一开始就放弃,根本不尝试解决问题。

来源:漫画家@小矛 微博

加上现在有这么多提供碎片化、廉价娱乐的APP,无论工作还是学习,遇到点困难卡壳了,你是愿意做一番心理建设找老师同事求教,寻求支援?还是愿意刷会微博短视频开心下再说?逃避太容易,也太舒服了。这是人性,不单是年轻人的问题。

只不过,这届年轻人从小就面临各种花样翻新的诱惑,习惯了逃避带来的舒适,更难直面生活的挑战。因此,网上有个词形容这些习惯逃避问题的人,叫“无痛族”。

重度“无痛族” 觉得,在现实的世界里面,努力也是没有用的,拿着一般的薪水,我怎么也发不了大财,还不上小额贷,倒不如干脆进入虚拟世界过我想要的生活。

完美的虚拟世界不只有游戏,还有爽文。

最近有种叫“赘婿文学”在网文圈大热,所谓赘婿文学就是一个标准创作模板:男主角豪门落难(或半途被豪门认领是流落民间的太子),入赘妻家,不幸有个凶悍丈母娘,每日伺候洗脚。终于身份被恢复(或继承一大笔遗产),让所有轻视过他的人都倒霉、悔恨不已。

这种反转的爽文脚本,也特别适合短视频,类似内容的短视频也火得不行。

品品这个视频标题:三年之期已到,我是最强赘婿,龙王战神、四大家族!

02

选择做咸鱼,才是真正认清现实?

看到这里,“老人们”可能很容易发出一句感叹,“这届年轻人不行了”。

但从年轻人的角度,无论是选择逃避,还是做条混吃等死的咸鱼,他们才是真正认清现实的人。

前段时间有条新闻,微软的员工抵制华为和阿里跳槽过来的员工,原因是他们工作太拼,是职场人人唾弃的“奋斗逼”,就是这些人把原来微软宽松的工作环境搞紧张了。

什么是“奋斗逼”?

“老人们”可能很难想象,传统企业管理理论认为,评比是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现在表现突出居然成了职场公敌。以前评上先进,女同事会高看你一眼;现在评上先进,会被同事嘲笑秃头,996,奋斗逼……

她们的理由也很充分:“因为认清现实了,能奋斗出来的凤毛麟角”,而且,为什么不直接选多房混吃男?

注意一个新词“内卷”,年轻人认为,拼命剥削自己,以使自己在社会上获取少量竞争优势,并挤占对手生存空间的行为。即社会的恶性竞争。

与此类似的热门段子还有“认真上班不叫赚钱,摸鱼才叫赚钱”。都是理想主义在年轻人心中破灭的证据。

谈理想、画大饼,可能都不如谈食堂伙食好,加班供应宵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大了。

03

避开问题,乐得一笑

恰巧昨天QuestMobile出了个90后人群洞察报告,显示到2020年7月,90后用户规模创新高,达3.62亿,已经超越80后,成为移动互联网新的主流人群。而且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极深,人均每天使用网络时长已达447.7分钟,接近7.5小时。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90后的人口总数只有80后的76%,少5400万人。

90后在网民用户数上反超80后,首先是90后的网络渗透率更高,其次90后平均拥有的网络设备数显然也超过了80后。

这意味着,“逃避可耻但有用”的“丧文化”将占据网络舆论主场。对品牌营销来说,这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上周七夕,我们盘点品牌营销案例就发现,今年顶级文案的杜蕾斯居然败给了《一只丑青蛙》,看似是个意外,也有逃避哲学流行的必然。

品牌还在搞“痛点营销”那一套,以前还能“刺痛”单身狗,引发行动。现在年轻人直接躺平,对单身狗的设定毫不反抗,还能用一只丑青蛙玩出“孤寡”的梗。

谁能想到,避开核心问题,乐得一笑,才是年轻人真正想要的“解决方案”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