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常容觉得人生中有一项大智慧,这一项大智慧就是“不要”。很多人觉得努力之后怎么可以不要,这是我应得的,正是在这种观念之下,历史上很多人横受灾祸。有些东西要了之后,如同鱼饵一样,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商鞅受封于商地,结果车裂以殉;吕不韦受封十万户最后自杀;韩信先受封齐王,再受封于楚王,最后却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伍子胥力挺夫差继任吴王之位,最后死无葬身之地,可谓惨到极点。这样的例子还有吗?翻开史书还有一大堆。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的核心只有一个字:退。

退,大家都知道。

退简单吗?

退是一门艺术,很不简单。这是今天知常容想与大家讨论的话题——怎么退,最妙的退又是怎么样的。退不容易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秦王要求他去打赵国,他说自己干不了,推辞了。这其实是一种退,这种退怎么样?

这是扫君王的面子,后果自然很严重,最后白起死了,当然是非正常死亡。尉缭劝秦始皇花三十万金离间诸侯,秦始皇觉得有道理,对尉缭很敬重,想重用尉缭。

结果尉缭觉得秦始皇这个人不可共事。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史记·秦始皇本纪》

他就选择退,逃跑,结果还是被秦始皇强起,最终结果无人知晓。

退并不是你想退就能退得了,人入江湖身不由己,只要君王觉得你有用,你退了,那就是不给他面子,扫了他的颜面,这个后果很严重的。尉缭如果不是李斯从中调解,估计已经被秦始皇杀了。

那怎么办?范蠡归隐

勾践打败夫差,血洗当年灭国为奴之仇恨,他的心态已经完全扭曲了。曾经的压抑因为这一次的扬眉吐气而完全爆发。范蠡很快感受到危险的气息,他陪勾践受苦,最后却抽身而去,这已经是非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但就算是这样,也不容易。

《史记》中记载:乃乘扁舟浮於江湖,变名易姓,適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硃公。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他改名易姓了,而且是不断地改名易姓,这是不是有点像藏头露尾一样。

为什么这么做,显然是怕勾践报复。

所以用逃的方式退,代价是很大的。

《国语》中将逃之前说的更详细。灭吴之后,范蠡对勾践说我不回越国了。勾践很吃惊,接着就有威胁的话出来了: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国语·越语·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

范蠡说你想怎么做就做吧,我按我自己的意志办,最后无人知道其去向,当然也有传说他根本没有走,而是直接和西施一起被沉湖了。

张良的不要

逃是很辛苦的,到张良的时候,逃成了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

因为越国的势力在吴越一带,而西汉的势力是普天之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不想做臣子,想归隐,当然会猜你的动机有问题。

张良用的方法是不要。

刘邦曾经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分封天下之时,刘邦对张良很客气,要封他三万户,而且这三万户由张良自己挑,这个太超规格了。当年樊哙作为刘邦的内弟兼死党,从底层一起混出来,立下这么多战功,也就受封五千四百户,受封地也是刘邦指定的舞阳。张良受封的是他的五、六倍。

能不能要?张良这么聪明自然知道这块肥肉一旦吃下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他说不要。

正因为不要,所以汉初三杰中他的下场最好。韩信受封楚王,最后以谋反的罪名被杀,萧何享受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最后不得不自污下狱,才换回安全。张良因为没有要,自然没有被折腾。

张良不但没有要,而且还摆出一副不理尘世的做法,道引不食穀,杜门不出岁馀。

有用吗?

只要你还有用,这些做法就没有用。刘邦要求他带病辅助太子,吕后强求他必须为其谋划,后来帮助吕后成功后,他说想学赤松子去云游,吕后不同意。

这又让我想起唐朝的李泌,一部《长安十二时辰》让李泌这个人名被很多人熟悉。李泌想归隐,结果唐代宗强迫李泌吃肉,娶妻,赐府第,目的自然是为了让他留下来帮自己。

张良的什么都不要,其实"不要"的也很辛苦,很艰难。当然因为不要,相对来说杀身之祸就避开了,同样还需要如履薄冰。孙叔敖的要

知常容观历史,发现最妙的当属孙叔敖,他的"不要"水平在我看来达到了登峰之极。

孙叔敖是楚庄王的国相,他去世比较早,好像不到四十就去世了。楚庄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楚王,他是春秋五霸之一。

为强大楚国作出重要贡献的孙叔敖有好几次被封地,结果每一次孙叔敖都拒绝了。后来孙叔敖去世之后,楚庄王很怀念。他看到优孟很像孙叔敖就想让他当国相,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孙叔敖的份量。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史记·滑稽列传》

孙叔敖为什么生前不要封地,因为他知道以他儿子的实力很难保住这块封地,他是大功臣,自然受封的是好地,这是他拒绝的原因。

不过他不要之时留下一后手,那就是他知道他儿子以后会生活不下去,就提前设计好路子,让他儿子在极度贫困之时通过优孟讨要封地。

事实真如他所料,当他儿子开口向楚庄王讨要寝丘这块在楚国人看来不详之地,楚庄王很爽快地答应而且给了四百户的封地。

孙叔敖完全可以生前向楚王叫寝丘之地,楚王会答应吗?

不会答应。

如果答应,他就成了无道之君,因为没有一个君主会将不祥之地赐给有大功之臣。如果他儿子要,为什么楚王能给,这是表现楚王对有功之臣念念不忘的形象。

所以孙叔敖的不要一点苦都没有受,不像范蠡要隐姓埋名,也不像张良一样被逼站队,同时还可以恩泽到子孙。

孙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到汉朝,此时楚国已经灭国多年。

人的一生需要去争取,但有些争取到的东西想要放弃是很艰难的,像这些大智慧之人也很难做到十全十美。这又让我想到一俚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

好处是好,但并不是所有的好处都能要的,因为有些需要大代价。怎么不要这么好处,怎么退,更是一门大艺术。争是艺术,弃也是艺术,人生本来就是艺术的。

有人常撞南墙,有人游刃有余,你的争与退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