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冷战以来,美苏(俄)战斗机都代表着一代代战斗机的顶尖之作,中国歼20战机的出现不但打破了这种垄断局面,也标志着亚洲国家在五代隐形战机领域逐步超越欧美传统强国。然而整个亚洲也由此催生出特别的后续效应,即具备较强军事实力和科技研发水平的区域性强国都开始试图自主研发五代机,日本在心神项目之后又开始计划开发F3型战机,印度则推出了代号AMCA的中型隐形机项目。但传统的亚洲两大强国却在该领域的进度上落后于韩国,近日韩国隐形机KFX的首架试验机公布于众,从现场照片来看该机的机翼和机体已完成拼合,后续组装也将在近期完成。

韩国的KFX战机已开始进一步组装

韩国的五代机开发项目可以追溯到1999年,并在两年后正式立项,随后经历了漫长的研发和测试阶段,期间韩国多次修改了设计外观,甚至某些概念模型还采用了类似歼20的鸭翼布局。时至今日,这款韩国航空航天公司的最得意作品才算真正有了眉目。很多人会感到奇怪,韩国和日本一样在军事武器和技术方面高度依赖美国,而且韩国也是美国F35战机销售的对象,按理说可以依靠这一便利条件实现本国空中武库的快速升级,为何韩国还要不顾体量限制发展自己的隐形战机呢?这无疑和日本有关,美国卖给日本F35无疑要比卖给韩国更早,而且出示了该战机的作战源代码,日本飞行员赴美接受的专业培训程度也在韩国之上,且最重要的是美国向日本出售了F35的生产线,而这一切都是韩国所没有的。虽然同为美国的盟友,但韩国和日本的关系人所共知,韩国认为美国此举会让自己到手的F35在总体作战能力上大打折扣,无论是和自己的同类较量还是和他国其他隐形机对决都难免吃亏,所以韩国愈发重视自主研发隐形机。

此前韩国曾高调公布KFX战机的等比精密模型

韩国表示,KFX首架试验机将在未来短时间内完成最后的组装和测试,其首飞将在2021-2022年进行,由此可以看到韩国将就此步入五代机俱乐部。但KFX战机的实际性能是否真如韩国所言的那样,可以改变空中局势呢?纵观中美主力五代战机,虽然由于雷达隐形的设计目的而导致它们在外观上有相当程度的近似之处,但韩国KFX的定型则让人想起邯郸学步,早在其设计时就先后不同程度参考了美国的F22甚至YF23、俄罗斯的苏57甚至歼20!而最终的重要参考对象则是美国F35,可想而知这种杂乱无章的广泛参考必然导致了其研发测试过程中时间的大量无意义浪费。由于此前韩国所设计制造的最先进军用航空器也只是T50教练机,而且韩国也明显缺乏中美等国那样大规模且先进到位的隐形测试技术积累,自然就只能从高度照搬他国同类技术开始做起。客观而言,以韩国的客观条件来看这种选择似乎找不到问题,但如果从该机内部结构、机电、武器等方面来看,其问题就十分严重。

KFX战机的雷达技术来自以色列

一种成功的武器,往往离不开技术上的自主,这不但有助于其脱离依赖于人的境地,而且还能使其体系内的整合达到最优化。虽然韩国的民族自尊心强烈到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步,恨不能将一切都说成自己独创发明,但现实环境中其战机等武器对海外的依赖却十分明显。KFX战机的供氧装置,刹车控制系统都来自英国,其弹射挂架也来自英国的科巴姆公司。韩国此前曾竭力宣传KFX战机的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性能堪比美军F35,因为两者的雷达接收单元数量近似,但这种雷达的关键性技术却来自以色列的埃尔塔公司。从KFX的体量和定位来看,该机明显和中国的歼35鹘鹰十分近似,早期测试版鹘鹰采用的发动机则是两台俄罗斯产RD93发动机,单台推力8吨,后逐渐更换国产的WS19发动机,其推力达10吨以上。而KFX则采用美式的F414-GE-400K型发动机,这也是最新改进型超级大黄蜂使用的发动机,其单台推力98千牛,推重比超过10。在性能相对接近的情况下,鹘鹰在发动机产权自主方面的优势则是KFX所无法比拟的。从目前公布的CG动画显示,KFX的半埋式挂架将使用4枚欧洲MBDA研发的流星远程空空导弹,机翼则可挂载2枚德国BGT公司研发的IRIS-T近距离格斗弹。然而,这两种来自欧洲的导弹显然价格偏高以至于韩国希望将其更换为美国的AIM120系列和AIM9导弹,考虑韩国多年来对美式武器的熟悉,这种更替或许也有助于KFX的快速形成战力。然而,美国自然不会乐见某个F35的用户开始自研战机,所以自然不会轻易在两种导弹方面的出口有所放松。所以,号称韩国自主研发制造的KFX战机从一开始就充斥着浓厚的欧美风格。

韩国自美国购入的F35战机编号

作为一种五代机,隐形能力是决定其是否合格的最本质因素之一。美军作为该领域的先行者,有着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使用经验,而中国作为后起之秀,在借鉴他国技术的同时也发展出自己独创的隐形技术,例如智能蒙皮方面甚至反领先美国一代。而韩国此前在该领域的基础十分薄弱,所以KFX的几个细节也暴露了其隐形能力的实际水平。目前中美两国早已攻克了内置弹舱设计难关,没有解决飞行状态下开关舱门技术的韩国只能被迫在KFX上保留了半埋式腹部弹仓设计,在远程导弹攻击时只能先将导弹从弹仓里拉出后推入弹仓,这不但在便利性方面有所差距,而且还会让机体在这一刻的雷达截面骤增进而破坏隐形布局。虽然韩国表示首架KFX依旧带有实验性质,此后的升级版的重要进步就将是彻底实现内置弹仓,但这显然是一个无法在近期得到实现的目标。更重要的是,KFX的检测口、座舱盖、雷达罩接口等处根本没有五代机标准的锯齿化设计,其工艺水平甚至并不比号称粗糙、隐形设计和工艺不合格的苏57更强,对比中美五代机的差距就更为明显。虽然很多人认为KFX直接对标的是中国的鹘鹰系列,但鹘鹰采用单块蒙皮横跨机体,KFX则采用机翼机身分离设计,蒙皮分三块,显然加大了维护难度。而且由于韩国在复合材料技术方面彻底落后中美,所以只能在进气道乃至机体大部分区域内采用铝合金材料,而进气道内大量使用铝合金材料的设计常见于非隐形战机。所以从这一点来看,鹘鹰在技术水平上彻底领先KFX,更不要说中国近年来迅速成熟的激光打印生产技术也是韩国所望尘莫及的。

在进度和综合水平方面,鹘鹰可以让KFX望尘莫及

KFX计划配备的流星远程空空导弹是欧洲最强的同类产品,也是目前世界唯一一种冲压火箭发动机模式的空空导弹,具有主动寻找目标的雷达导引头和双向数据链技术。由于动力强劲而且可以智能调节,所以后半程动能也堪称优秀。而且流星还可以在全空域全天候同时攻击多个目标,在远距离攻击中也算一种利器,但相比于歼20和鹘鹰配备的霹雳15,流星就难免逊色,因为霹雳15采用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射程甚至超过了流星。而且霹雳15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可以做到阻燃隔热层在同个燃烧室内将装药分段,每一段都可以独立点火进而确定不同分段的点火时间,由此对能量实现精确控制,最终自动计算出最佳射程、角度和机动性,使其远程攻击弹道最优化。而且霹雳15还具备主动雷达系统,使用反辐射导弹后就可以从容攻击对方预警机,并且还可以利用自身双向数据链将导弹传感器获得的视频图像实时传输给己方预警机。如果此时再配合具有强大反干扰性能的导引头,那么配备霹雳15的歼20或鹘鹰就可以在超视距攻击效果上完胜配备AIM120D的美军隐形机,自然也超过了KFX。所以,很多人认为KFX不但不可能抗衡歼20或鹘鹰,甚至无法确保一定在歼16或歼10C这样的非隐形机面前建立代差优势。

KFX的定型耗费了漫长的时间,几乎让人想起邯郸学步

对KFX而言,更大的问题还在于进度,由于种种技术依旧需要完善,所以即使按照韩国最乐观的估计,该机成批量服役也会延迟到2030年。而其预定的对手鹘鹰自初级版升级完善所需时间甚至不足3年,按照中国六代机的进度,2030年也是其计划首飞的年份,所以KFX很可能刚服役就面临落伍的困境。同样,韩国对该计划的预算仅为160亿美元,包括研发、技术升级和120架的购买。以F35为例,其对应的花费早已超过1200亿美元,所以韩国这种小家子的投入无疑让人想起一些韩国超市中的超小份额水果,能否让KFX计划仅用160亿美元成功,明眼人几乎一眼就能知道答案。此外,美国无疑对KFX计划持反对态度,因为这触及到美国高价销售F35的计划,因此必然会竭力破坏,例如美国不断在红外探测设备、高新复合材料、隐身涂料、相控阵雷达元件等五代机必不可少的技术上对韩国亮起红灯。从韩国多年来对美国的依靠不难想象,美国此举很可能让KFX最终距离服役遥遥无期。当然,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就可以发现KFX很可能和日本的心神意义类似:向美国传递关键性信息,让其看到自身五代机研发能力,进而迫使美国降低F35的销售价格并给与更多优惠,哪怕这种自研战机仅具有象征性意义也无所谓。当然,这种小算盘自然无法瞒过美国的眼睛,无论韩国还是日本,到最后依旧无法摆脱军事航空技术受制美国的境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