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溪橋遠景)

玉種藍田。漣源藍田,是有名的橋城。據統計,這裏大大小小的橋多達100餘座。位於柳家灣的藍溪橋,則是現存最古老的橋。這條古老的石橋,有着鮮爲人知的典故。

瞭解藍溪橋,還須先了解藍田的由來。據清同治《安化縣誌》載:南宋時著名學者張南軒曾來藍田,見這裏四周青山環抱,中間是一寬盆地,山腳兩彎綠水,潺潺流過,於是斷言:“此地宜藍。”後來,這裏的田野、山上果真長滿了青翠的夢藍,藍田之名便因此傳開。四百多年後,至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安化知縣趙尺壁來藍田,見此地遍地夢藍,景色喜人,情不自已,寫詩一首:

採藍欣得地,種玉古藍田。

翠靄雙橋外,青纖十畝邊。

天高雲簇錦,雨霽竹和煙。

在昔南軒語,菑畬不浪傳。

趙詩從寫藍入手,不僅將古藍田的自然景色描寫得淋漓盡致,同時也進一步證實了張有軒的話。

藍溪橋最大的典故應數兩江總督陶澍所撰《藍溪橋記》。原文刻於橋頭一側(現藏地下室)。原文如下:

藍田在邑南百二十里。其水自新、邵交界之處濫觴而來,經安化境至湘潭界,入漣歸湘,其在境內頗長。而藍田市爲大都會,有橋曰柳江,通往來,資舟,商旅輻接,佔利涉焉。歷道光五年乙酉,鄉人出謀,可以舍日圖新,創集義舉。復擇地立橋,遂傾隕。年久,遭氾濫改名藍溪。並於河之北岸建祠,日鎮江,以祀關忠義。工竣時,值餘假歸省松楸,請記於餘。餘固樂其衆志之成,而嘉其鳩工之固,走筆迅書,略敘顛末,以爲慕義向善者勸。清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兩江總督陶澍道光十六年作。

由於陶澍對橋市藍田情有獨鍾,後來飽含深情撰寫《橋市泛舟》七律一首,足見其戀鄉情懷。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晴朝處處啓雲關,放舸清漣第幾灣。

十里好峯鶯館靜,一江新水鴨欄閒。

堤楊帶雨枝全綠,林筍經風籜已斑。

自笑桑前三宿戀,推蓬時望過來山。

不只如此,他還將家鄉的楓木茶、萬壽米等特產作爲貢品進貢皇上,足見陶公愛鄉戀鄉的耿耿情懷。

古老的柳家灣有三景:藍溪橋、龍眼井和鎮江寺。藍溪橋歷經風雨滄桑,風采依然,其掌故人們耳熟能詳。龍眼井爲遙相對應的古井,清洌的泉水千百年來像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兩岸人民。至今人們仍用吊桶打水飲用。可惜鎮江寺已不復存在,只留下美好的記憶。傳說舊時柳江灣一帶洪水氾濫成災。自從修建鎮江寺後,兩岸風調雨順。

藍溪橋至鎮江寺仍保存着古老的青石板路。這路,這街,這橋舊時是出進藍田的必經之道。橋頭的藍溪橋面館,名聞全國,蜚聲海內,名播東南亞。這獨具風味的面,兩江總督陶澍喫過,辛亥革命元勳李燮和從南洋回鄉喫過,錢基博、錢鍾書和藍田國立師範學院的著名教授學者們喫過,科學家李忠熙從美國回鄉喫過,臺灣回鄉探親的梁世德等臺胞喫過,兩院院士張信威、曾益新、廖湘科、王漢中喫過,中國首善彭立珊、首富梁穩根也喫過……

時值金秋,臨河賞累。一遛狗漢子牽着寵物從藍溪橋下上方的三眼井跳橋墩上涉水過河,濤聲轟轟作響,小狗躊躇不前。筆者頓發詩情有作。

庚子秋漣源藍溪橋感懷

岸畔徘徊兀自悠,幾聲嘆息顧橋頭。

兩江總督吟碑序,雙眼龍泉飲客愁。

逝水東流千疊浪,歸帆遠去幾重樓。

柳灣只剩波濤湧,依舊鄉情唱晚秋。

(李鬱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