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民政部和妇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准备强化结婚证颁证过程中的仪式感,让新人感受到婚姻的神圣和责任。

那么问题来了,颁证仪式感有那么重要吗?

1.

仪式感是什么?

《小王子》中有句话说得很清楚,“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有条件的小夫妻,要领结婚证前,会去到摄影工作室,拍一套精美的登记照。领证这天穿上情侣服去登记,顺便揣上一些喜糖,分给民政局的工作人员。

另外,不管有没有强化仪式感的举措,对于年轻夫妻来说,“结婚纪念日”照样会添进手机日历里,每年到了这天收到手机提醒,就要认真约会一次。

只要当事人愿意花心思,仪式感杠杠滴,根本不需要国家出手。

那这个《指导意见》准备怎么加强颁证仪式感呢?

首先,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地方领导、社会名人颁证制度,鼓励当事人邀请亲朋好友共同见证这个美好瞬间。

其次,探索开展婚前辅导,深化婚姻家庭关系调适和离婚辅导,探索离婚冷静期内对当事人开展婚姻危机干预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另外,倡导健康文明、简约适度的婚俗文化,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对于这些内容,网友们吵翻了天。

如果是地方领导、社会名人去主持颁证仪式,万一结婚之后,颁证的名人出丑闻了,人家小夫妻怎么直视自己的结婚合影?

颁证人形象崩塌甚至进去了,是不是预示着这段婚姻终会不幸?

本来一点小事,在这个心理暗示下被无限放大。

平时经常吵架?颁证人有问题,能不吵架吗!

结婚几年不生娃?颁证人有问题,能好好地生吗!

婆媳矛盾大?颁证人有问题,能和睦吗!

夫妻感情破裂?颁证人有问题,能好好过吗!

迷信的人,可以脑补出一百万字的小说。

关于这个颁证制度,还有可能引发别的问题。

就算颁证的名人都经过精挑细选,德高望重、家庭幸福、没有污点,名人与名人之间也有差距。说不定人气爆棚的名人值班时,提前预约都约不到,得靠黄牛才能弄到位置;人气一般的名人值班时,过去领证的人寥寥无几,场面相当尴尬。

2.

其实,结婚自古以来就有仪式。

古代讲究“三媒六聘”,也叫“三书六礼”。

“三书”是指聘书、礼书和迎亲书。“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这六个流程。

这仪式感可比颁结婚证强多了,但古时的女子要遵循“三从四德”,仪式再强,也没有平等可言。

现代的婚礼,方式多样,根据当地习俗和个人喜好自行组织。

虽然偶有家长强势做主和恶意婚闹的情况,但总体上可以满足大家对仪式感的需求。

我曾经参加过一场婚礼,小夫妻在工作的城市找了个酒店,全程自己忙活准备。

整场婚礼并不奢华,却很温馨。新娘的父亲从老家赶来,牵着女儿走向新郎。新郎是个理工学霸,并不擅长表达,却单膝跪地,说了一段长长的告白,令人感动落泪。

这不才是真正的“仪式感”吗?而这个,来自内心。

正因为婚礼容易变得繁琐,所以很多年轻人才不愿意举办婚礼,只想领证了事。只有被双方父母催得没办法,才勉强办了婚礼。

所以,我们其实并不缺仪式感,只是被所谓的“仪式”整得很累。

3.

现代婚姻缺真正的是什么?

有很多网友表示:形式并不重要,我们需要的是结婚冷静期、婚前教育考试、双方体检报告、三代以内遗传病报告、诚信记录、无犯罪记录证明等等。

婚姻中坑太多,容易出变故的因素太多。与其鼓励大家创造美好回忆,坚持下去不离婚,还不如在结婚前就排除一些不稳定因素。

那么,被热议的《指导意见》在这些方面有用吗?

从公开的《指导意见》来看,这只是一份“意见”,是对婚姻制度的新探索,目的在于让全社会共筑美满婚姻、幸福家庭的氛围。

说白了,它的目标是好的,目前还需要更多尝试。

希望这个《指导意见》能真正想新人所想,为新人解难,而不是流于“仪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