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9月10日上午,南通大学钟秀校区5号教学楼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掌声。

南通市音协名誉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华吟诵学会会员吴幼益先生吟诵的《沁园春·雪》,让大学生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多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之气。同学们深深浸润在古诗词的氤氲之中,细细体会别样的诗词风景。

吟诵是中华文化的一门绝学,与古典诗词相伴而生,是诗乐传统的核心,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年74岁的吴幼益先生长期从事艺术实践,热心文化公益事业。近年来潜心中华古典诗词吟诵研究,博采众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吟诵美学风格。先后举办多场诗词吟诵会,为践行“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作出了积极贡献。

吴幼益先生现场吟诵了《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朝发白帝城》、《短歌行》、《念奴娇·赤壁怀古》、《过零丁洋》等11首诗词名篇。

吴幼益先生的吟诵,中气十足,金声嘹亮,或沉郁深邃,或高亢豪迈,或如泣如诉,如切如磋,让现场大学生享受了吟诵之美,体会诗人心境,在声声吟诵中与古人展开心灵对话。

南通凭江临海,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南通大学建校以来一直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清末状元,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南通大学先校长张謇提出的“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价值追求,影响了一代代通大人。

当天,吴幼益吟诵了张謇先生的《春晚》。

花事未全非,

林阴绿渐肥。

风帘忽飘絮,

春是几时归。

吴幼益先生声情并茂的吟诵,让大家通大学子对先校长张謇先生“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卓越成就和爱国情怀肃然起敬。

当天的“吟诵经典诗词 传播江海文化”中华诗词吟诵讲座,是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系列活动之一,由南通民间音乐研究所所长詹皖教授主持。长期以来,詹皖教授扎根江海大地,挖掘抢救整理南通民间音乐,为弘扬江海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创作了《江海梦交响曲》、《海安花鼓》、《濠河清波》、民乐套曲《崇川古意》、声乐作品《狼山抒怀》、《梦回濠河》等一批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出版《南通原生态民歌集成》《民智兮国牢——南通近代校歌歌曲集》等多部专著。

为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在润物无声中帮助学生获得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时代思想,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组织开展了“润物细无声:课程思政中的美育”示范课系列活动,在各专业遴选优秀教师持续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新学期开学以来,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党支部书记严峻副教授为音乐表演171班同学讲授的“红歌的传承与发展”,闵靖阳教授的“红色美术作品赏析”,黄天灵、翟天麟的“文创产品设计”,邬小伟副教授的“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国画教学设计”等示范课课程,由于授课形式新颖生动,授课内容鲜活有趣,深受学生欢迎。(张卫斌 詹皖)

来源:凤凰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