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停更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会不会停更很久,或者可能仅仅停更一周,或者两天都可能。

我觉得我出生得太早了一些,如果我这个时候还是中学生,做自媒体会有很多干货,那个时候订阅过文学杂志和文学报,还把报纸上不错的文章剪下来贴在日记本里。知道很多文人轶事,哪个作家爱吃什么有什么特殊癖好都如数家珍。买了一些书,除了正儿八经的文学名著,还有一些旁门左道类的书籍。

现在反而没有以前知识面广了,除了在自媒体上写一堆自己对于创作的理解,没什么太新鲜的东西。这几年仍然读了一些书,但是我没有把时间耗费在寻章摘句上。

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创作。很多人——即便是文学爱好者,也时常在思考,自己读一堆名著,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用处。我觉得名著除了陶冶情操外,最重要的是通过名著,了解这个社会。

为什么要创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学生(包括中学和大学)喜欢的是伸张正义,为弱势群体说话。但是不管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仍然很浅。

比如对于校园欺凌,自从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拍出后,很多作者都扑到这个领域来,但是不管是《少年的你》,还是某乎的故事大赛作品《溺亡少年往事》,都没能讲好这个故事。因为写作是需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不是说,只要是事件当事人,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就一定能写好某个故事。

写作不是单纯地批判社会丑恶现象,不是把受害者的痛苦叙述出来就是成功的,而是通过一个社会事件,去探究背后的文化现象。

还有最近非常火的网剧,从《我是余欢水》讨论女权,到《摩天大厦》讨论女人穿着暴露和所谓的PUA。我觉得这个社会讨论社会话题,都停留在简单的批判层面,没有对背后的文化现象用高明的创作技巧表达出来。

每天都去评论和批判别人的电影作品或文学作品,不是我的喜好。我觉得批评别人的作品,最好的办法是去创作,让别人明白某个事件到底是怎么样的。

当然创作也不能闭门造车。不闭门造车的办法就是请教一些知名作家老师了。还有,文学领域到底是否存在潜规则,我们圈外人是不知道的。作家余华还说过,以前的文学杂志是看自由来稿的,后来杂志就不怎么看了,而是发表编辑和作家之前的互相推荐的作品——余华的这个言论在网上可以查到。

余华说了这个言论后,某杂志的编辑就回应他的言论,说你余华冤枉我们了,其实我们现在仍然孜孜不倦地看自由来稿。

作家余华的这个说法是否存在,我们不知道。我觉得写作对每个人的意义不同。有的人可能仅仅为了想出名,表现自己的才华,但是对于曹雪芹不一样,对于卡夫卡不一样。他们写作不是为了图名。

当然了,图名没有什么不好,图名是正当利益获取。现在的一些人,为了让自己成为作家,本来自己的作品差劲得很,愣是通过一些关系让自己成为作家(入作协)。当作家的好处是,别人知道你是作家(其他领域一样),就会尊敬你,不会管你的作品是否优秀,或者优秀到何种地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