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迪娅和妈妈大吵了一架,一气之下,冲出了家。

这已经不是克劳迪娅第一次离家出走,青春期的她最近和妈妈总是不对付,动不动就会大吵一架。每次吵完,克劳迪娅都会离家出走,有时候就在附近的小公园转转,有时候会去外婆家待一两天,直到爸爸来接自己。

刚开始,妈妈还会紧张地到处寻找克劳迪娅,慢慢地,她就满不在乎了,这让克劳迪娅十分生气却又无可奈何。夹在她俩中间的爸爸更是无奈,两边讨好,两边糅合,只是常常活不了稀泥还被妈妈劈头盖脸的骂。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也在你家里上演着?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吗?全美家庭心理治疗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作品《热锅上的家庭》一书却指出,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不但与父母兄弟姐妹有关,也与其他家庭成员各人背后所隐藏的人际关系有关

以往,我们把心理问题归咎于个人、创伤和原生家庭,试图站在个人的角度突破创伤性经历和童年问题。可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家庭就像一个小宇宙,自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当心理问题、家庭问题出现时,人不必也不应孤军奋战,要和每一位家人一起解决问题。

作者奥古斯都·纳皮尔是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博士,是雪域大学医学博士卡尔·惠特克的学生,后来两人从师徒关系发展成合作关系,一起参加了儿童与家庭研究的计划,对一些家庭提供治疗,并为一些专业报纸撰写文章,编写多本心理学教材。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并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只有全面地考虑问题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01寻根方能究底:个体咨询和集体咨询的区别

心理分析最基本的假设是:在每个人对世界的理性认知之下,有一种非常强烈、原始的非理性成分存在,那就是人类远古祖先遗留下来的动物本能。

这就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它会在意识的觉察范围之外诱使我们去做执行它的意志——设法满足各种基本需求:事物、水、睡眠、攻击等。为常常我们以为是理性在控制我们的情绪,但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本我”的满足才能控制我们的情绪。“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满足了基本的需求,我们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或者需要。

20世纪50年代,一群人类学家、沟通学家和精神理学家在不断观察中发现,不少患者的发病期和父母的婚姻冲突息息相关。一旦父母争吵起来,子女便会发病,把生病当作维持家庭稳定的灭火器。

每次爸爸妈妈因为克劳迪娅吵架,6岁的劳拉就会大哭不止。劳拉不是因为受伤或者因为委屈而哭泣,而是发现只有这样才能让父母停止争吵;母亲在房间里不停地数落和嘲讽着克劳迪娅,克劳迪娅就在自己房间里酗酒、写死亡诗歌,或者夜不归宿、企图自杀;父亲很不喜欢母亲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照顾外祖母,但母亲并不听劝,夫妻之间常常争吵、冷漠以对……

简单的描述,一个家庭的问题就一一浮现,不是青春期的克劳迪娅一个人生病了,而是整个家庭成员都生病了:永远也干不完工作的父亲、唠叨埋怨;对每个家人的生活和学习都强制性指手画脚的母亲;默默为姐姐担心的妹妹;第一次治疗就缺席的弟弟……

家,是什么?

它是每个生活在屋子里的人都需要的温暖怀抱,是每一个生活在一起的人都渴望的精神家园。当它开始在风雨中飘摇,怎么能够保护生活在里面的人安然无恙?

02无法交心的父女、母女交流

在两位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布莱斯一家的问题渐渐显露,那些藏在生活细节中的种种问题都被摆在面前,让所有人去面对。

父亲整体沉迷工作,对家庭琐事仿佛是一个局外人,家里的所有事情都是母亲在操劳,因为她的工作就是照顾家庭。

当青春期的女儿出现种种异常,父亲只顾着自己的工作,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剩下母亲一个人孤军奋战……牢骚、抱怨在得不到宣泄和释放的时候,便会成为一股洪流冲口而出……

争吵,成了布莱斯夫妇的相处日常。

这样的家庭模式并不少见,一开始所谓的“我挣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的美好婚姻逐渐演变成“丧偶式”婚姻。你不懂我的辛苦,我不懂你的付出,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解决问题,矛盾自然产生。

不是我们不爱的,而是我们的爱都变了,雪山崩塌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布莱斯夫妇的婚姻出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青春期女儿克劳迪娅拒绝和父母交流,她不愿意成为父母争吵的导火索,但也十分迷惑,自己怎么就成了他们争吵的理由?难道只有无尽的妥协,压抑自己,才能让父母不再争吵?

克劳迪娅拒绝和父亲或者母亲交流,她和他们之间完全没有办法争吵地沟通,和母亲只有无休止的争吵,对父亲只有长久到让人可怕的沉默。

即使,母亲也很想和克劳迪娅好好谈谈,但每次谈不到五分钟就会爆发争吵,完全没办法交谈下去;而对于“日理万机”的父亲,克劳迪娅就用沉默相对,不愿意和父亲交谈,或许潜意识里她也觉得父亲对自己并不真正关心,只是迫于母亲的吵闹才愿意和自己谈一谈……

作者在书中写道:

家庭中有很多东西影响着家人之间的关系,压力、家人对立两极化及争吵白热化、父母子女三角关系、总是寻找责备怪罪的对象、全家共生过度扩大的认同感、担心生活停滞与生命死亡等,都是家庭基本冲突的来源。……布莱斯夫妇虽然是两个成年人,但过去生命中有一些未解决的情绪掺杂在彼此关系分、合之间摇摆不定。

于是,克劳迪娅就成了父母的战场,他们通过她争取分离的自由,通过她呼喊对亲密的渴求。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里,妈妈宋倩要求品学兼优的女儿英子一定要考北清,为此不惜和前夫大吵大闹,阻止他的探望,以免影响女儿的学习。但在母亲严厉管教下的英子早就不堪重负,只有在父亲面前才能稍微喘息。

但当父亲也开始站在母亲一边时,她选择离家出走,甚至想要跳海自杀。

看到这一幕,让人泪目,每一个在黑夜里无助哭泣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同样病态的父母。

03打破代际沟通障碍,做孩子真正的朋友

父母都想和孩子处成朋友,但往往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想要和孩子和谐相处,走进他的内心,我们需要打破代际沟通障碍。

具体要怎么做呢?书中给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议。

1、审视我们的家庭

这是父母需要做的事情,审视我们的婚姻,审视我们的家庭。

布莱斯太太婚后没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爱好,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家庭里,因此,她对丈夫忙于工作,忽视自己很不满;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指手画脚……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两个人共同构筑的港湾,需要两个人共同的付出。不管是负责赚钱养家的丈夫,还是负责照顾全家生活饮食起居的妻子,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

《唯有爱和勇气让我前行》中说过:“存在感、价值感、被需要感,女人在家庭里,要的不就是这些吗?所以她们宁愿劳累、宁愿抱怨,宁愿淹没在没完没了的家务活里,宁愿在沉重繁琐的家务活里日复一日地老去,也不愿被丈夫忽视,被孩子忽视。”

丈夫能够明白这点,工作之余多陪伴妻子,哪怕只是听听她的唠叨,夫妻之间也会多很多和谐;而妻子不管多爱丈夫,多疼惜孩子,永远保有自己的生活,每天的生活中也永远有一段时间是留给自己的,哪怕仅仅只是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发展发展自己的爱好,生活也会变得不一样。

2、和孩子建立新系统

青春期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知不觉中他们的心智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较为独立的意识。他们不再是那个只需要我们提供吃喝玩乐的孩子,他们看待事情有了自己的眼光,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作者在书中指出:“对待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该与孩子建立新系统。由以前的父母控制自己,变为试着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在新系统中,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人对人的关系。”

那么要怎么和孩子建立新系统呢?简单来说就是学会放手。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是为了别离。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要做的就是放手让孩子去独自面对生活,独自面对自己的一切。

刚刚大结局的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齐明月的妈妈就是把女儿和丈夫作为全部事业的女人。在她的生活中,做好丈夫和女儿的后勤保障工作就是最好的事业。于是,整个家庭陷入她的一言堂中。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不愿意读妈妈安排好的政法大学,直接在高考时少填一张答题卡;工作后,背着家人提交去北京工作的申请;丈夫在发现妻子背着自己为女儿买房后,忍无可忍,50多岁的年纪直接提出离婚……

一时之间,丈夫和女儿都“背叛”了自己,而她直到女儿在全家的“散伙饭”上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

生活不是连续剧,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有更多的难题,需要为人父母的我们去主动寻求帮助和有用的办法走近孩子的内心。

放手,不是不爱,而是更爱,愿我们都能成为青春期孩子的好朋友,和他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未来。等有一天,我们离开,会有一个坚强无畏的成年人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笑傲自己的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