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县色柯镇安康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盛夏的高原,绿意盎然,景色如画。

8月6日上午,花开漫野的色达县扎青塘草原犹如欢乐的海洋,6万金马儿女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欢庆金马文化旅游节开幕。

“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感谢党的好政策,不仅让我们家脱了贫,而且生活越来越好!” 28岁的色达县然充乡呷加村村民索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连日来,在甘孜州理塘县毛垭大草原、甘孜县格萨尔王城、雅江县天山牧场……一场场精彩的歌舞、马术表演、赛马比赛等传统民俗活动不断上演,歌舞声、欢呼声、掌声响彻康巴高原。

从欢乐的草原上,从热闹的帐篷里,从牧民舒展的笑容里,记者真切感受到如今甘孜州各族群众的生活就像绽放的格桑花。

这里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今年2月,甘孜州18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136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近22.3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摆脱贫困的甘孜儿女笑了,他们用歌声和舞蹈感恩党、感恩伟大的祖国。

基础设施大改善 城乡面貌展新颜

8月9日,记者走进色达县色柯镇安康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幢幢藏式新房整齐划一、庭院宽敞,宛如城市里的小洋楼。

“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还有稳定的收入,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一辈子都不可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谈起如今的生活,58岁的村民巴德大叔激动地说。

理塘县藏坝乡家庭医生为农牧民体检

2017年以前,巴德居住在离县城100多公里外的康勒乡打西二村色吉沟,破旧的土坯房屋冬不保暖、夏不避雨。当年10月,巴德一家人搬进了色达县城里的新家——一套9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不仅有单独的客厅和厨房,还有厕所,电视、冰箱、沙发……室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有政策性收入、集体经济收入、公益性岗位补贴,加上自己会缝纫、唐卡绘画、彩绘石刻手艺,现在家里一年能有7万多元收入。”巴德大叔给记者算起了收入账,2017年4月他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我们建设了全州目前规模最大、条件最优、基础最好的搬迁安置社区;同时,我们抓好产业就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确保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甘孜州委常委、色达县委书记何飚说。

和巴德大叔一样,色达县17个偏远贫困乡镇的363户1544名农牧民群众在安康社区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在甘孜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崭新的藏式民居拔地而起,房顶上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句句“嘎正切”(谢谢之意)道出牧民群众的心声。

“路通了,资源活了,腰包鼓了,日子好起来了。”雅江县木绒村村民卓洛激动地说,路修好了,现在去县城方便,村里的土特产也走出了高山峡谷。

2019年12月19日,随着木绒乡通乡硬化路铺筑完成,打通了甘孜州内最后一条通乡公路,全乡2026名群众从此告别行路难。当年全州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实现了两个“百分之百”。

“从前喝河水,后来喝井水,现在家家户户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再也不用担心得包虫病了,日子越过越好,心情也越来越好。”谈起村里饮用水的变化,石渠县尼呷镇城关二村65岁村民尼玛感触颇深。

炉霍县村民在飞地园区采摘蔬菜

为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住房难、安全饮水难问题,近年来,甘孜州加大投入,农牧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目前,甘孜州建成通乡油路3696公里、通村硬化路21894公里,巩固提升985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改造提升4337个村电网和通信网络,11.3万农牧户住房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社会事业大提升 上学就医不再难

国之兴以厚民生为本。脱贫攻坚实施以来,甘孜州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着力解决教育、医疗等重点民生领域问题。

2019年9月17日,一所高品质、全日制的现代化公办小学——甘孜县边远牧区育才学校开学。1700多名藏族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大城市学校有的,这里也一样享受“同等待遇”。

“学校投用让边远牧区适龄儿童接受城区优质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问题。”甘孜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唐红说。

理塘县脱贫群众草原赛马

13岁的呷绒呷瓦去年9月份刚转入育才学校。谈起和以前学校的差别,他说:“以前的学校位于200多公里外的牧区,学校小、设施简陋。现在学校有很大的教学楼、操场,还有食堂,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校。”

从“马背小校”“帐篷小校”“点校”到双语寄宿制学校,从最初解决高原山区孩子“难上学”的初衷到现在要追求“上好学”的目标,甘孜州教育发展成绩喜人。

建州70年来,甘孜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九年义务教育和“9+3”免费职业教育,在全省率先实施15年免费教育,100%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开展“控辍保学”专项行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我们年纪大了,身体毛病多,身体不适时,拨一个电话,签约家庭医生就会提着药箱‘上门服务’,很方便。”8月20日,理塘县下木拉乡查卡村村民呷它,在家接受家庭医生多吉体检时高兴地说。像呷它家一样,理塘县1.5万农牧户有了家庭医生。

如今,在甘孜州各县(市)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门诊大厅的显著位置均可看到“一站式”结算窗口、健康扶贫政策宣传牌、“一站式”住院流程图等内容,患者就诊报销时一目了然。

“最大限度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率,以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为目标,为贫困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甘孜州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甘孜州加快推进“健康甘孜”行动,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政策,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全额代缴贫困人口医保费,累计补助救助4.68万人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3.3万人次,卫生扶贫基金累计支出6389.1万元、救助5.63万人次。

目前,甘孜州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9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08元,增速连续10年居全省第一,全州人民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奔小康的历史性巨变。

产业培育大发展 稳定增收有保障

“动作利索点,车辆排起队在等哦!”近日,在康定市甲根坝镇夺让村80多亩莴笋地里,30余名村民忙着采摘、打捆、转运,基地负责人仁青郎甲招呼着村民。在不远处的省道215线上,一辆辆蔬菜运输车排队装运,将陆续运往成都、重庆、西安等全国各地的蔬菜批发市场。

“种植莴笋,村民们不仅掌握了种植技术,也能够持续稳定增收。今年1600多亩莴笋,预计将实现产值768万元,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增收致富。”仁青郎甲介绍道。

道孚县甲斯孔群众采摘黑木耳

除去土地流转费用外,村民仅在莴笋基地务工收入就上达万元。已吸纳了当地村民近1000余人就近务工。

“非常感谢仁青郎甲弟娃,今年在他基地务工已收入了9000多元。”40多岁的日吾村村民泽旺秋珠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为确保脱贫群众能够持续稳定增收,近年来,康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新都桥、呷巴、甲根坝等乡镇发展高原无公害错季蔬菜上万亩,今年仅莴笋种植就有7000余亩。

理塘县濯桑乡已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2.3万亩,依托冷链物流,理塘成为成都市农业产业转移重要生产基地和川菜直供港澳台试点基地县。

针对部分偏远贫困村资源匮乏、土地贫瘠、技术滞后等问题,炉霍县探索建立产业扶贫“飞地”园区,有效破解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贫困户增收瓶颈,也为省内类似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思路。

2017年,甘孜县投资6.3亿元,打造贫困村“飞地”集体经济实体——格萨尔王城,并于去年9月投入运营,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和旅游收入。今年全县129个贫困村的3300余户村民都领到了700-1500元不等的分红款。

康定市俄达门巴村依托资源禀赋和交通便捷优势,围绕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三变”做文章,注重旅游与扶贫的结合,走出了一条利用“美丽经济”率先脱贫奔康的新路子。

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近年来,甘孜州大力培育发展全域旅游、生态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3个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带、2个百万亩特色农林产业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羊肚菌集中连片生产基地,启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8个,建成集体牧场220个、合作社3717个。

同时,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6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71个,建成星级乡村酒店154家、精品村寨6家、乡村旅游特色乡镇5个,甘孜州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村民们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确保了脱贫质量“成色足”。

群众观念大转变 感恩奋进奔小康

“书记,您在哪儿,我想递交入党申请书。”2019年12月13日一大早,在海拔4000多米的理塘县格萨尔广场,濯桑乡下汝村村民彭措曲批用他冻红的手,小心翼翼地从上衣口袋中取出装着入党申请书的信封,郑重地交到驻村“第一书记”任敏手中。

“你为什么要入党?”任敏问。

“在党的好政策帮助下,我们家脱了贫,住进了新房子,我也顺利完成了学业,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像您一样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彭措曲批说。

彭措曲批是理塘县濯桑乡下汝村已脱贫贫困户格汪之子。两年前任敏第一次见到他时,他还在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就读。2018年,格汪家满足易地扶贫搬迁建房条件,看到家中没有劳动力,彭措曲批想休学回家帮助父母建房。

甘孜县贫困村“飞地”集体经济格萨尔王城

任敏得知后,立即来到格汪家。“国家给了建房补贴,乡党委政府和村里也会帮忙的,你只管安心学习。”通过耐心开导才让彭措曲批打消了休学的念头。

当年,格汪一家就顺利住进了新房,彭措曲批也完成了学业,在理塘县一家企业上班。

“脱贫不能等靠要,齐心摘下贫困帽”“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致富当模范”……行走在甘孜大地上,一个个大红标语不时撞入眼帘。

群众观念大转变,迸发出的内生动力如同大海波涛,冲刷掉了贫穷的印迹。

连日来,理塘县亚火乡亚火村村民巴绒脱贫先进事迹响彻巴蜀大地。巴绒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以前光盼着帮扶干部上门。看到身边的人都在使劲干,政府对贫困户出台的多种优惠政策后,巴绒坐不住了,种起了蔬菜,养起了牲畜。

去年9月,奋斗苦干的巴绒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他笑着说:“靠自己的双手,终于摘掉了穷‘帽子’。感谢乡帮扶干部和村‘第一书记’多次到我家,一次次谈心谈话激发了我脱贫的信心和动力。”

作为平均海拔4000米的“世界高城”,理塘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从思想上“破贫困”,从行动上“快脱贫”,促进农牧区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投身干事创业。

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近年来,甘孜州注重发挥贫困户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创新实施“润育工程”,引导贫困群众想脱贫、能脱贫、会脱贫,实施宣教聚力、文化浸润、文明引领、法治普及、典型示范“五大行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全州人民的共识。

“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扎实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在甘孜大地形成了有一种温暖叫‘精准扶贫’、有一种喜悦叫‘精准脱贫’。”甘孜州政协副主席、州政府副秘书长、州扶贫开发局局长杨庆华说。

“精准扶贫,喜从天来,小康路上,日子火红富起来……”一首首幸福赞歌响彻甘孜大地,一张张如格桑花般绽放的笑脸,是这个夏天雪域甘孜最美的风景。

(杨琦 文/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