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偉率保康黨政代表團赴紅旗渠幹部學院學習

爲切實加強幹部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黨政領導幹部黨性修養和能力素質,9月12日至13日,縣委書記張世偉率黨政代表團赴河南省林州市紅旗渠幹部學院開展專題培訓學習。縣領導王宗惠、周國明、王傑、張弛捷、何結南參加培訓學習。

12日,紅旗渠幹部學院教師通過現場講授紅旗渠紀念館和紅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的歷史,開展走“水長城”體驗教學和觀看話劇《紅旗渠》情景式教學等方式,深入淺出地詮釋紅旗渠精神。

在紅旗渠紀念館,張世偉一行認真聆聽講解,仔細觀看圖片和實物,詳細瞭解了修建紅旗渠的歷史和壯舉。在青年洞,看着陡峭險峻的太行山和蜿蜒流淌的紅旗渠水,張世偉一行對紅旗渠精神有了更爲深刻的感悟。在林州市紅旗渠幹部學院,話劇《紅旗渠》展現了林州市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精神,開鑿紅旗渠的艱辛歷程,讓保康縣黨政代表團成員接受了一次心靈洗禮。

林州市(原林縣)是紅旗渠精神發祥地、“四有書記”古文昌的故鄉。1994年撤縣設市,版圖面積2046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街道辦),人口109萬。林縣山巒疊嶂,溝壑縱橫,土地貧瘠,十年九旱,飲水十分困難。帶領全縣人民多年同旱魔抗爭的林縣縣委、縣政府認識到,要從根本上解決缺水問題,只有採取引蓄相結合的方法,將山西的漳河水引到林縣。在三年自然災害困苦時期,1960年2月,林縣人民羣衆在縣委書記楊貴的帶領下,浩浩蕩蕩的建渠大軍開赴太行山、漳水河畔,從此拉開了修建紅旗渠工程的序幕。勤勞勇敢的林縣人民苦戰10個春秋,頑強的靠着一錘、一鏟和雙手,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並譜寫了“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創業三部曲。

13日,張世偉一行先後來到鄉村振興示範點止方村,脫貧攻堅示範點廟荒村,現場學習林州市的先進經驗。止方村是林州市最破、最窮的“西山墁”,現如今花兒吐豔、柳枝婀娜,碧水傳情、山巒疊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林州市發揚紅旗渠精神,以黨建爲引領,依託自然環境、鄉土文化、農耕特質、民俗特色和地域特點,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規劃啓動鄉村振興示範工程,打造鄉村振興樣板,走出了一條發展生態旅遊的新路子。

廟荒村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幫扶下,村容村貌和羣衆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廟荒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大改觀,產業發展有了明確方向,羣衆生活有了切實保障,“幸福廟荒”已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學習過程中,張世偉要求,代表團學員要主動學習林州市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建設方面的典型做法,通過借鑑先進經驗,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加速推進鄉村振興工作。

通過兩天的學習,代表團學員心靈深受洗禮和震撼,對紅旗渠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大家紛紛表示,一定要將紅旗渠精神內化於心、外踐於行,化爲開拓進取、克難攻堅的強大動力,推進保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

全媒體記者:秦志鵬 楊韜

編輯:正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