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三字经》曾对九族有过明确解释:“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而对于九族的了解,大多数后人都是在古代最残忍的“株连九族”刑罚开始的。

其实,后人往往对于到底什么是九族范围通常并没有明确的掌握,只是从字面理解上可以感受出这种刑罚的残酷性,一个人犯罪甚至要搭上整个家族所有人的性命,这一点对于罪犯以外的所有人都是绝对不公平的,然而,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株连九族”的事件总是时有发生,而且,每一次的惨烈程度都是有目共睹的。

对于现代人来讲,人们还会有着这样的疑问,明明“株连九族”注定了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冤死的,为何不能在行刑之前逃走呢,至少可以保全性命以期来日方长。可真实的历史却是,很多被“株连九族”的人们,宁可等死也不会选择出逃,其实,这背后也是有着很深刻的社会原因的,毕竟,古代社会的运营方式以及人们生活的诸多理念与现代人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1、“株连九族”残酷刑罚的由来以及执行速度之快的难以想象

“株连九族”的意思就是一人犯死罪,家族成员都要与其共同承担罪责的刑罚制度,单从“族”字就可以知道,这项刑罚意味着一个人的死罪扩展为家族成员的共同死罪。而此项刑罚开始于秦代变法之后,在我国封建历史上也是长期存在的。

对于“九族”最普遍的解释就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实,一直以来对于“九族”都没有太过明确的解释,而且,如此大范围的杀戮更是在范围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过,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一旦涉及到“株连九族”,基本上意味着与主谋有关的亲朋有可能无一幸免,几乎意味着“灭族”的存在。

因为封建社会是典型的人治社会,就算有着健全的法度在执行之时往往也会因为统治阶层的意志而转移,所以,至于什么样的罪行才会招致“株连九族”的残酷刑罚,在很多程度上的确取决于事件发生时的政治氛围以及罪行对于统治者的统治是否形成较大的威胁。换言之,“株连九族”突显的恰恰是封建王朝法度缺失的弊端。

而要说起这项刑罚的执行速度之快也的确令人难以想象。举个最经典的例子,当年汉景帝以“大逆不道”定罪晁错同时准备“株连三族”将晁错正法之时,他正穿着朝服准备去上朝,所以,就连当事者本人都极有可能后知后觉,其族人就更有可能是死到临头都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悲惨结局,逃跑也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2、古人对于“君臣忠义”的看重以及面对残酷刑罚的侥幸心理

古人对于君臣尊卑以及忠义的理解与践行实在比现代人严格的多,也就是说,礼仪思想对于古人的熏陶几乎是毫无死角的,无论是臣子对于君王还是家人之间的相待之礼,人与人之间都愿意保持较高的道德操守,以致于哪怕面对死亡威胁时,一般的人们都不愿意去因此背叛自己一生践行的道德标准。

要知道,能够被“株连九族”牵连的当事人或是家族,都不会是普通民众那样简单,他们几乎与当时的核心政权都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否则,普通民众如何能够犯下招致如此灾祸的罪行呢。所以,即使知道自己将要被“株连九族”所累,这样的家族成员还是愿意保持自己的高洁操守以及甘愿以死向统治者证明自己的忠诚。

除此之外,在很多封建王朝,即便政府要执行“株连九族”刑罚,对于家族一些特定的成员还是会网开一面的。比如东晋不株连妇女,唐代不株连16岁以下孩童以及年长的老人(男80、女60)和残疾人。所以,有先例可循,很多面对“株连九族”的家族成员也会对统治者寄予最后的希望,哪怕可以获得比死刑轻的流放刑罚也是较为理想的。

3、流动性极差的古代社会形态无法给出逃者创造更大的喘息空间

现代人很多对于古人明知“株连九族”的恐怖却不懂得一走了之的道理感到十分不解,其实,古代的社会氛围也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古代社会的人口流动性极差,而且,为了保证民众的服从统治,保甲连坐制度更是注定了一人出逃、众人遭殃的局面。

而且,古人常常固定生活在某一地区,彼此都会很熟悉,逃难人员如若妄图远走他乡隐姓埋名,也很快就会遭到身份的严格盘问,最终更是抓捕归案的结局,所以,古人比现代人更加清楚,如若畏罪潜逃,抓捕归案更是死路一条。

小结:都说古人生活艰难,如今看来,帝王家有着政权争夺背后血腥的悲哀,权贵、平民的生活也是步履薄冰的,权谋利益之下注定了“株连九族”的长期存在,而这其中又有多少冤魂无处伸冤呢?而从即便身处“株连九族”的命运却依旧不愿逃走的古人行径,身为后人更是可以感受出古人的忠义以及在强权统治下的身不由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