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三字經》曾對九族有過明確解釋:“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而對於九族的瞭解,大多數後人都是在古代最殘忍的“株連九族”刑罰開始的。

其實,後人往往對於到底什麼是九族範圍通常並沒有明確的掌握,只是從字面理解上可以感受出這種刑罰的殘酷性,一個人犯罪甚至要搭上整個家族所有人的性命,這一點對於罪犯以外的所有人都是絕對不公平的,然而,中國古代歷朝歷代,“株連九族”的事件總是時有發生,而且,每一次的慘烈程度都是有目共睹的。

對於現代人來講,人們還會有着這樣的疑問,明明“株連九族”註定了絕大多數人都是被冤死的,爲何不能在行刑之前逃走呢,至少可以保全性命以期來日方長。可真實的歷史卻是,很多被“株連九族”的人們,寧可等死也不會選擇出逃,其實,這背後也是有着很深刻的社會原因的,畢竟,古代社會的運營方式以及人們生活的諸多理念與現代人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1、“株連九族”殘酷刑罰的由來以及執行速度之快的難以想象

“株連九族”的意思就是一人犯死罪,家族成員都要與其共同承擔罪責的刑罰制度,單從“族”字就可以知道,這項刑罰意味着一個人的死罪擴展爲家族成員的共同死罪。而此項刑罰開始於秦代變法之後,在我國封建歷史上也是長期存在的。

對於“九族”最普遍的解釋就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實,一直以來對於“九族”都沒有太過明確的解釋,而且,如此大範圍的殺戮更是在範圍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不過,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一旦涉及到“株連九族”,基本上意味着與主謀有關的親朋有可能無一倖免,幾乎意味着“滅族”的存在。

因爲封建社會是典型的人治社會,就算有着健全的法度在執行之時往往也會因爲統治階層的意志而轉移,所以,至於什麼樣的罪行纔會招致“株連九族”的殘酷刑罰,在很多程度上的確取決於事件發生時的政治氛圍以及罪行對於統治者的統治是否形成較大的威脅。換言之,“株連九族”突顯的恰恰是封建王朝法度缺失的弊端。

而要說起這項刑罰的執行速度之快也的確令人難以想象。舉個最經典的例子,當年漢景帝以“大逆不道”定罪晁錯同時準備“株連三族”將晁錯正法之時,他正穿着朝服準備去上朝,所以,就連當事者本人都極有可能後知後覺,其族人就更有可能是死到臨頭都不知道自己即將面臨的悲慘結局,逃跑也就更加無從談起了。

2、古人對於“君臣忠義”的看重以及面對殘酷刑罰的僥倖心理

古人對於君臣尊卑以及忠義的理解與踐行實在比現代人嚴格的多,也就是說,禮儀思想對於古人的薰陶幾乎是毫無死角的,無論是臣子對於君王還是家人之間的相待之禮,人與人之間都願意保持較高的道德操守,以致於哪怕面對死亡威脅時,一般的人們都不願意去因此背叛自己一生踐行的道德標準。

要知道,能夠被“株連九族”牽連的當事人或是家族,都不會是普通民衆那樣簡單,他們幾乎與當時的核心政權都會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否則,普通民衆如何能夠犯下招致如此災禍的罪行呢。所以,即使知道自己將要被“株連九族”所累,這樣的家族成員還是願意保持自己的高潔操守以及甘願以死向統治者證明自己的忠誠。

除此之外,在很多封建王朝,即便政府要執行“株連九族”刑罰,對於家族一些特定的成員還是會網開一面的。比如東晉不株連婦女,唐代不株連16歲以下孩童以及年長的老人(男80、女60)和殘疾人。所以,有先例可循,很多面對“株連九族”的家族成員也會對統治者寄予最後的希望,哪怕可以獲得比死刑輕的流放刑罰也是較爲理想的。

3、流動性極差的古代社會形態無法給出逃者創造更大的喘息空間

現代人很多對於古人明知“株連九族”的恐怖卻不懂得一走了之的道理感到十分不解,其實,古代的社會氛圍也是現代人難以想象的。古代社會的人口流動性極差,而且,爲了保證民衆的服從統治,保甲連坐制度更是註定了一人出逃、衆人遭殃的局面。

而且,古人常常固定生活在某一地區,彼此都會很熟悉,逃難人員如若妄圖遠走他鄉隱姓埋名,也很快就會遭到身份的嚴格盤問,最終更是抓捕歸案的結局,所以,古人比現代人更加清楚,如若畏罪潛逃,抓捕歸案更是死路一條。

小結:都說古人生活艱難,如今看來,帝王家有着政權爭奪背後血腥的悲哀,權貴、平民的生活也是步履薄冰的,權謀利益之下注定了“株連九族”的長期存在,而這其中又有多少冤魂無處伸冤呢?而從即便身處“株連九族”的命運卻依舊不願逃走的古人行徑,身爲後人更是可以感受出古人的忠義以及在強權統治下的身不由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