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共同夹击苏联这个策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第一,苏联的疆域辽阔,且拥有战略纵深,日军想要拿下苏联必须要耗费大量的兵员、资源、时间,如此一来呢,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军事战略部署就会全部被打乱,而且日军也并没有必胜苏联的把握,自然不会把鸡蛋都放入到这一个篮子里面。

这其中最要命的就是日军的资源短缺,尤其是战略资源石油,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没有石油的话,海军舰队、陆战坦克、空军战机就如同废铜烂铁一般,单单靠日本所储备的那点石油资源,是不足以吞下整个远东的,所以只能集中有限的资源,去侵略落后的穷国弱国,掠夺资源,而且当时苏联在军力上要远远强于日本,不论是单兵素质还是武器装备,日本还都不是苏联的对手。

第二,在二战初期,苏日两国曾爆发了诺门罕大战,苏联完胜日本关东军,展现出了两国巨大的军事差距,也让日本患上了“恐苏症”,更坚信了对苏联最初的战略判断。

诺门罕战役,虽然当时日、苏双方并没有直接宣战,是双方军队分别代表“伪满洲国”及“蒙古国”的名义进行交战,这场战役中苏联的十多万机械化大军表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战斗意志,又配备上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创造出了六千苏军歼灭六万日军的战争佳话,此役也是军事天才朱可夫将军的成名之战。

诺门罕战役彻底断绝了日军北上的天真想法,也患上了对苏的火力恐惧症,于是日本调整战略部署,只能南下扩大战果,以图增强国力,后来即便是苏德在莫斯科保卫战趋于白热化之际,日本也没敢去进攻苏联,后来苏联看到远东无虞,就把在远东防备日本的20个师调到了欧洲,才勉强压住了德国,反转了欧洲战局。

所以,虽然日德夹击苏联是个好策略,但是却不现实。

纵观整部二战史,日本的战争逻辑一直都是以战养战,也就是边战争,边掠夺资源,用今天夺下来的资源再去发动明天的战争,包括纳粹德国也是这样,所以一直都在强调速战和闪电战术,只不过德国的战争储备和工业实力都强于日本,所以战争的持久性要强于日本,日军选择放弃招惹苏联是非常明智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