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种种原因,朴刀一类的冷兵器又开始在军迷群体中流行起来。从石器时代的简单石块,再到超高音速武器俯瞰地球的21世纪,武器的发展已经今非昔比,那么是什么能让有着悠久历史的冷兵器重新焕发第二春呢?

冷兵器在人类文明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我们熟悉的有:刀枪剑戟斧钺勾叉,镗棍铄棒鞭剪锤抓拐子流星。但十八般兵器只是一个概括,真正到底有多少冷兵器是谁也说不清的东西,毕竟理论上只要是你能挥动的或者丢出去砸人的都算冷兵器,例如现代工艺加持的,平民也能拥有的卓越冷兵器——板砖。何况冷兵器本身定义就不明确。例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将冷兵器归为“古代兵器”一栏,这使得气枪这种“奇技淫巧”陷入了定义不明的尴尬局面,毕竟气枪的确没有使用火药,足够“冷”,其动力来源是高压空气,原理和吹管也并无不同。

在现代军队中,其实除了网友们开玩笑的“电磁炮,激光武器算不算冷兵器”外,冷兵器也并非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甚至在很多场合,军队也会选择放下手中的飞机坦克去使用那些原教旨——以砍、刺、砸等为主要杀伤手段的冷兵器。

说到现代军队中装备的冷兵器,那就不得不提到刺刀。这种历史悠久的武器可以说是随着步枪一起出生的,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军队还保留了步枪手,那么刺刀也会一直作为士兵的随身装备。

但刺刀发展到现代,已经早就不是电视剧里“全团上刺刀,准备白刃战”的“决死突击”武器了,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士兵的随身工具被使用。这种进化是肉眼可见的,倘若我们细细观察各国刺刀的外形变化,就能发现刺刀已经从早期的短剑样式演变成了类似匕首的短刀样式,其刀身和刀鞘往往还有一些锯齿或其他特殊设计以方便士兵们开罐头、砍树与切铁丝网。

刺刀还能拆下来作为匕首进行捕俘、摸哨或暗杀的操作。相比消声手枪,匕首真正做到了无噪音污染。同时,传统的刺杀操练虽然不再实用,但仍然是各国军队进行思想教育的法宝,拼刺刀是一种“犹豫就会败北”的战斗,在训练中激发出勇气和果断是其他武器训练中难以复现的。对于仍然需要在火线前展开队形发起冲击的步兵,刺刀见红、不畏牺牲的“亮剑”精神仍然是战斗力的来源。

2004年在伊拉克的巴士拉附近,20名英军在弹药即将耗尽的情况下上刺刀,越过600英尺(约180米)的交火地带击溃了100名什叶派武装分子,在无阵亡的情况下干掉了20名武装分子。在此后的阿富汗驻军时,英军也有两人由于使用刺刀杀敌被授予奖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什叶派训练极差,无组织无纪律;另一方面则是长期的“英美军队是懦夫”的宣传使得什叶派武装从来没有想到英军敢于主动出击,从而产生了恐惧。

各国军队喜闻乐见的冷兵器排行榜中名列第二的恐怕莫过于工兵铲。与刺刀在演变中逐渐工具化变得“看上去和平了点”不太一样,工兵铲在发展的过程中是越来越看上去不像个正经铲子,谁家正经铲子侧面带刀刃呢?也许是一战时的堑壕战中杀红了眼的士兵发现了铁铲意外的顺手,这种可挡可砍可拍,杀伤可控又能顺手挖个坑、做个饭的工具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各国军队的“制式武器”,很多国家的军队甚至还为工兵铲编制了官方格斗教程。

另一种现代军队使用较多的武器是长刀甚至长杆武器。当然,这中间不少是出于礼仪性质与保护传统文化,例如梵蒂冈的教皇卫队——现在叫瑞士卫队。但考虑到瑞士卫队的成员都在瑞士军队接受过训练,相比于长矛大戟,他们其实更擅长步枪。

在这些礼仪性质的武器之外,在一些特殊领域,部分国家的部分兵种仍然将冷兵器作为训练重点苦练技战术。这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各国的骑兵部队仍然保有马刀这一基本的近战武器,并且仍然是训练考核的重点要求。毕竟人肉垂稳的性能并不足以支持在马上进行精准射击,因此马刀仍然是骑兵发起冲击后的主武器。

不仅是近战兵器,传统的远程武器也依然在被各国军队与警察广泛使用,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弓弩。由于弓弩发射时较小的声音,且弩箭不会像金属弹丸那样发生弹跳导致误伤,因此在解救人质或者要地保卫中经常被使用(很多军事题材的游戏对此也有表述)。除此之外,发射的箭矢相对子弹来说有着较多的改造余地,适合用来发射一些特殊用途的弹药。

边防部队往往也会装备和使用一些冷兵器,这并非是由于边疆的部队缺乏武器弹药,也并非是类似镇爆的专业需求,只是在一些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临时在规则范围内找些可以加强自身实力的东西。这种放下步枪转而装备刀枪棍棒的行为并非是一线人员突然浪漫情绪爆发,要来一场“堂堂正正”的复古决斗,而是边防斗争特殊性。对于很多国家,特别是新兴的独立国家来说,国境线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要么是防止偷渡;要么就是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往往与邻国在边界划界问题上有着冲突。首先对偷渡的来说,肯定不能开枪,因为这会违反人道主义;边界冲突也不简单,此类事件需要整体上平稳,既不能真打,又不能不打。

那也有人说,你不敢打,那么别人不就慢慢蚕食了吗?这时候,陆军如何在前线维持存在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来说,“寇可往,吾亦可往”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选项。也就是对面派了多少人在争议地区活动,这边就派同样多的人去,对方去哪我们就去哪,对方文明我们就文明,对方想亲切友好的进行一些体育运动就大家一起运动。例如在珍宝岛冲突前,我军与苏军就互相检验了彼此边防战士的体能。

随着事态的发展,我军在肉搏战吃亏后先后采用了调集侦察兵与武术高手进行肉搏的方式,但是由于体能原因最后处于劣势。有鉴于此,部分战士开始学习刀法,当然这里学习刀法并不是真的要去砍人,而是学完刀法后改用短木棍去打人。在冬日的东北,面对厚棉衣的敌人,短棍的确算是一种比较温和的武器,能打疼又不会造成重伤。而吃了亏的苏军随后也学着我军进入了“木械化”时代。

因此,在边界冲突中,装备冷兵器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既不会违背双方潜规则(甚至部分国家签了争议地区不开火的协议),又能用真理去说服对方,让他们意识到此路不通。就算不动手,光一把狼牙棒、大关刀在手上,对峙时也会觉得倍有面子。一副惟凭立国安邦手,先试青龙偃月刀的豪迈,有利于提升己方士气。如果真的打起来,那自然也是一寸长一寸强,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说。

时代的前进使得各类武器越发复杂,但是这不代表有朝一日冷兵器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只要人和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还存在冲突,那么武器就不会消失;只要军队还需要绝对可靠的武器和随身工具,那么冷兵器也就一定会继续存在。正如同坦克与飞机武装的现代化军队仍然需要装备手枪一样,匕首、刺刀和铲子这些装备,仍然有着不可替代性。当然我们希望,有朝一日这些冷兵器是在影视剧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出现,而不是再次出现在战场上成为杀人兵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