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打压,打乱了华为开发操作系统的步伐,原本与谷歌的fuchsia对标的鸿蒙仓促应战,这一点从鸿蒙商标的注册时间就可以看出。

因此,很多人怀疑华为的能力,但是奇怪的是,质疑华为能力的声音,多数来自于国内,在国外却鲜有耳闻。国内的部分用户不自信不了解可能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从华为注册了鸿蒙商标开始,对鸿蒙的质疑声就没有停止。

一开始说鸿蒙就是套壳的安卓,有人拿出智慧屏上的鸿蒙1.0截图为证,华为没有回应。又说既然有了鸿蒙操作系统,怎么连个SDK都没有,华为还是没有回应。鸿蒙在一片“哄蒙”声中不断地成长。

9月10日鸿蒙2.0正式亮相,发布模拟器、SDK包以及IDE工具包以后,这些“技术小牛”们又懂了,他们用鸿蒙跑了个“hello world”!跑通后,就兴奋地迫不及待地发不了一个结论:“对Android开发的小伙伴来说,从IDE到项目的创建及项目的编译安装简直是一模一样呀”。华为依然没有回应。

不过,很多人还是选择相信华为,毕竟鸿蒙已经成为华为活下来的关键,成为后续发展的底座,谁也不会拿性命攸关的事情开玩笑。就算一开始仓促应战,也是有储备基础才有应战的可能,如今2.0版发布,说明鸿蒙已经走上正轨了。

对于那些盯着鸿蒙的“技术小牛”,只能说,他们一辈子也就只能敲敲代码了。他们不懂得做事有两个层次,一是完成,一是做好。同样开发软件也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敲代码,一个是做好程序。

事有轻重缓急,有始有终,有节点有节奏,有起有伏,有虚有实。过程中需要配置资源,把握节奏,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合理配置资源集中火力攻克最关键的部分。

创新也是在现有基础上的创新。就像一把椅子,用途是坐。市面上有几十种椅子,而流行的款式也就两种,大家坐得非常舒服,用得也最多。而这时候,有人决定做一款新型的椅子,不仅能坐,还能躺,便于工作之余休息,使用场景更广。当然,这款新型椅子的目标用户基本没变,所以外形不能变化太大,让人一眼就能识别出来这还是一把椅子,同样,坐的功能也不能去掉,只能在坐的基础上增添新功能。这样,新椅子在外形和功能上必须继承目前流行款式的大部分,只有接受了外形,用户才能体验到增加的功能部分。

难啊,做得像说是抄袭,做得不像,没人接受。所以在做的过程中,形似而神不似成为新款椅子的标准。不仅神不似,还要超越当前的流行款式,才能打开更大的市场。

完成与做好是做事的两个层次。

为了达到目标,纯技术会从头再来。搞技术的,成于认真,败在过于认真,他们不明白,研发产品需要照顾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一大部分不能单纯靠技术解决。当他们吭哧吭哧地敲完代码,黄花菜早就凉了。

非常阶段,就需要用非常规的方法,所幸的是,华为有基础有储备有人才有积累,能在仓促应战的起点上,做出鸿蒙2.0,基本上站稳了脚跟,开始正式的生态建设,那些边边角角的所谓漏洞并不影响开发进程,做好软件生态才是华为的最终目的。

要知道,谷歌也在开发fuchsia,苹果也在开发下一代操作系统。马上就会有两款新椅子取代老款椅子,他们都看到了物联网时代更大的场景。华为的介入是蓄谋已久,还是被逼无奈,总之,一个对标fuchsia的harmanyos出现了,并且在快速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