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扇屏》是极富代表性的一段文哏传统活,现如今观众一致公推“北京二赵”的版本为最好。虽然只背了小孩子、浑人、莽撞人三番,但赵振铎先生字字清晰入耳的精彩演绎,还是让观众为之叹服。其实历代相声艺人围绕《八扇屏》还创作了不少衍生的段子,像《反八扇》《暗八扇》《新八扇屏》等等。可见这段传统活的艺术价值在相声界可谓举足轻重。

2010年德云社曾举办过一次群口相声专场,在那场演出上就有这段《八扇屏》,并且是多达九位演员联袂参演。包括:郭德纲、谢天顺、张鹤帆、李根、谢金、阎鹤祥、刘鹤春、孔云龙、张天羽。演员数量之多,在以往群口相声表演中极为罕见。这块活里谢天顺先生是大量活,郭德纲等八人都是逗哏的,正好在背贯儿的时候凑齐了“八扇”,八位逗哏的各自展示了贯口的基本功,如此阵仗的群口也让台下观众大呼过瘾。

美中不足的是,德云社对这块活的创新似乎过于看重“八人背八扇”的噱头,反而忽略了这是一段文哏传统活。传统使法由捧逗二人对对子,捧哏的错用一字而引发,正活里有对各自角色的塑造。而郭德纲的演绎则略显生硬,垫话拿捧哏的谢天顺抓哏找包袱,转而讽刺其智力有问题,进而入到出算术题。然而即便是乙没答对上来,也不至于接下来逗哏的咄咄逼人,捧哏的百般妥协,况且乙并没夸耀自己如何聪明,这显然不符合正常逻辑。另外从底包袱的设计和现场观众的反应来看,还暴露了一处硬伤,那就是底不响!

《八扇屏》这段相声虽名为“八扇”,但实际长短贯口共计二十余段。通常来说,演员都是点到为止,背二到三扇即可,一般背两个小段外加一个大段。德云社的这版群口《八扇屏》算是实实在在的背满八番。把一段传统对口相声改了九个人的大群口,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创新。殊不知,类似的创新早在70年前就已经有相声前辈们大胆尝试过了……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在天津著名的声远茶社就曾上演过五人的群口《八扇屏》。虽不能说前无古人,但到目前为止绝对是后无来者。可能有人觉得疑惑,既然是群口相声也没背足八扇,到底好在哪呢?好就好在倒口背趟子上。这段由声远茶社的掌穴杨少奎先生担纲大量活,四位逗哏演员分别是马敬伯、班德贵以及刘广文、刘文亨父子。

虽说是群口,但也按传统对口的册子来使,有铺有垫,人物、情节并无半点缺失。到“底”的时候,四位逗哏演员分别用四种方言来背贯口。马敬伯曾在北京多年,谙熟当地风土人情,故而他背贯口时满口京字京韵。班德贵和王世臣早年间一同到过外关卖艺,能操一口地道的东北话。刘广文就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用天津话背贯口自然手到擒来。儿子刘文亨从小善于仿学山东方言,就因为学得太像,当年还留下个“小老赶”的艺名。

用四种方言背贯口不仅没破坏段子本身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而且倒口无形中渲染了演出效果,也平添了包袱。这样的演绎方式也同样具有相当大的表演难度,要求演员在发音吐字地道准确的基础上,还得流畅背出大段趟子,得让观众听出来节奏上的轻重缓急和语调上的抑扬顿挫。不过很可惜由于年代久远,这段倒口版《八扇屏》没能留下录音资料。在此之后,没有后辈艺人尝试过如此高难度的表演。相声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但唯有遵循传统的创新才有根基,有根基的新作品才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