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之前爆火的北大“最土”女生李雪琴嗎?

她的走紅,源於之前在抖音上的一段視頻。

視頻裏的她,素顏、不修邊幅的頭髮、隨意的衣服,表情呆板,一口純正的東北話:

“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我來到了清華大學,你看這是清華大學的校門,多白。”

後來她就徹底火了,粉絲漲到四百多萬,連吳亦凡也拍了個視頻回應她。

最近,她去了一家火鍋店體驗上班,卻被一位服務員扎心了。

服務員小霞,負責帶李雪琴熟悉流程,每個月工資5000,還要寄回家供弟弟妹妹上學。

每天在火鍋店裏忙得像一個陀螺,但小霞總是笑得最甜的那個:

“客人對我溫柔,叫我小妹妹我就很開心。

我爲別人做事的時候,不要求有什麼回報。他們覺得快樂,我就很滿足。”

對比之下,北大畢業的李雪琴,有紐約留學經歷,高收入,還是網紅,卻始終無法快樂。

大四時,她被確診爲抑鬱症,嚴重的時候不想跟人說話,誰也不想見。

她甚至用水果刀反覆劃過自己的手腕,讓鮮血不斷流淌。

在火鍋店工作的一天,讓她無比羨慕小霞:

“我師父每天樂呵呵的,她說你這一秒不快樂,它就影響你下一秒的快樂。”

“我師父她不貪,她的目標很小,一小步一小步地走,所以她快樂,但我呢,什麼都想要。”

李雪琴終於明白自己不快樂的根源就是,什麼都想要。

又想過得爽,又想有錢,又想別人尊重自己,還想找對象。一輩子都在追逐之中,當然不快樂。

這屆成年人的快樂,通常只有5分鐘。

我們總是被慾望追着跑,得到了卻更不滿足,永遠沒辦法快樂。

之前看過這樣一條新聞,萬達一位44歲的女高管,跳樓自殺了。

爲了完成業績,加班到凌晨1、2點是家常便飯,連大年三十也只回家待了一個多小時。

一天下午,領導在開會的時候,公開批評了這位女高管,還說要撤她職務。

當天傍晚6點多,女高管在一家三口的羣裏發了一條微信,只有三個字:“對不起”。

四分鐘後,她關了機,再也沒有打開,選擇了在高樓上縱身一躍。

她生前的朋友圈曝光,發現裏面也都是工作相關的內容。

然而,成功並沒有給她帶來快樂,反而伴之而來的是更多的壓力和抑鬱。

拼命賺錢的成年人,真的太好欺負了。

蘭州一位大媽,取快遞的時候拒絕簽字,硬要拿走。

快遞小哥拒絕後,竟被大媽扇了一巴掌。

委屈的快遞小哥只能坐在地上抱住大媽的腿哭喊:“我收快遞就賺你5毛錢,你這樣欺負我。”

一位20幾歲的高速收費員,被不理解政策的司機罵哭,委屈地聳着肩膀掉眼淚。

前一秒還在哭泣的她,下一秒還是得繼續對着司機露出微笑工作。

街頭擺地攤賣高跟鞋的小夥,坐在凳子上展示腳上這雙涼鞋,不顧周圍人的異樣眼光。

在公司拼業績的社畜小哥,已經接聽了一整天的電話了。

爲了騰出一隻手,他索性把聽筒用膠布粘在耳朵上,一刻也不敢停歇。

穿着輕鬆熊玩偶服裝的打工仔,站了一整天,不知是因爲太累還是太困,差點趴在地上。

成年人的世界,都是劫後餘生。

白天要扮演好情緒穩定的成年人,只有夜晚在沒人的角落纔敢偷偷露出最脆弱的一面。

就像張愛玲說的:“笑,全世界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成年人的委屈,都是不能分享給別人的。”

快樂的閾值越來越高,我們彷彿已經喪失了開心大笑的能力。

很喜歡一個故事。

蘇格拉底單身時,和幾個朋友住在一間小房子裏。

看他總是樂呵呵的樣子,有人就問他,那麼多人擠在一起,有什麼可高興的?

蘇格拉底說,朋友們住在一起,可以隨時交流,多好啊。

之後,朋友們陸續成家,搬出了房子,只剩下他一人,他卻依舊很快樂。

別人又問他,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有什麼好高興的?

蘇格拉底回答,我有很多書,每一本書都是一位老師,隨時能請教老師,怎能不高興?

後來,蘇格拉底搬進一座大樓的一層,仍是一副樂在其中的樣子。

別人不解:住在一樓還能快樂得起來?

蘇格拉底說,一樓進門就是家,搬東西很方便,朋友來訪很方便,還可以在空地上養花。

不久,蘇格拉底把一層讓給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自己則搬到了最高層。

別人又問他:住頂樓有哪些好處?

他回答,每天上下樓幾次,有利於身體健康;看書、寫文章光線好;白天夜晚都很安靜。

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感慨:決定一個人心情的,不在於外界,而在於心境。

我們一直潛移默化地接受一種教育:只有成功,我們纔會感覺到快樂。

可事實卻並非如此,名校高材生也可能抑鬱,企業高管也會想不開跳樓,月薪5000的服務員也能活得很快樂。

快樂是一種能力,快樂的心態是可以習得的。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詞,叫“俄羅斯方塊效應”,指的是:

人的大腦會非常容易陷入某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中。

玩過俄羅斯方塊的人應該都有過這種經歷:

走在街上,看見牆面上不同形狀的磚塊,會想着怎麼調整方向,好去消除它們。

陷入消極的俄羅斯方塊效應,我們看待問題都是消極的:

比如揪着別人的錯誤不放,覺得自己事事都被針對......

而如果能刻意練習,訓練我們的大腦去尋找和注意積極面時,俄羅斯方塊效應就能產生積極的效果。

每天寫下當天發生的三件好事,或者寫一篇積極體驗日記,我們都能提高自己的快樂競爭力。

娛樂圈中,我很喜歡演員張靜初的“無用”生活。

她會親自挑選大把的鮮花,修修剪剪,裝點在家裏的每一個角落;

她會在院子裏種上瓜果蔬菜,爲它們的每一次成熟而喜悅;

她會在陽光明媚的清晨沿着西湖跑步,讓運動分泌的多巴胺給自己帶來快樂;

她會去京都的寺廟打坐,遠離外界的喧囂,迴歸內心的寧靜。

她說:“我喜歡那些無用而美好的事,我想成爲一個無用的人。”

我們在奮力前行的同時,也要學會駐足停歇,用無用之事裝點生活。

看過作家馬德的一段話:“我們總是在期待着一個結果。

看一本書期待它讓我變得深刻,喫飯游泳期待它讓我一斤斤瘦下來,發一條短信期待它被回覆。

對別人好期待被回待以好,寫一個故事說一個心情期待被關注被安慰,參加一個活動期待換來充實豐富的經歷。

這些預設的期待如果實現了,長舒一口氣,如果沒有實現呢,自怨自艾。

可是小時候也是同一個我,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看螞蟻搬家,等石頭開花,小時候不期待結果,小時候哭笑都不打折。”

被生活裹挾着一心往前跑的我們,往往丟失了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快樂的能力。

希望我們能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喫不求飽的點心,用心去擁抱生活中每一個值得感動的瞬間。

要知道,沒有什麼比當下的快樂更值得。

共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