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铸剑大师欧冶子曾为越王句践铸剑,一共铸造了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等五把宝剑。其中,胜邪、 鱼肠、湛卢三剑为吴王阖闾所得湛卢剑后又为楚王所持,秦王求剑不得,于是发兵攻打楚国。

越王勾践

楚国曾经到吴国请来欧冶子、干将二位铸剑师,打造了铁剑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宝剑,晋郑王未得到宝剑发兵围攻楚国三年。春秋战国时代,吴越之地的宝剑为天下神兵利器,为各国君王相互争夺的宝物。

古籍《越绝书》记载:“越王使文种至吴,以先人之 藏器,甲二十领、屈卢之矛、步光之剑,以贺军吏。” 由此可见,在当时宝剑为士大夫劳军犒赏之必备物品。吴越之地铸造的宝剑为天下珍品,在战国时代抵达巅峰。

越王勾践剑

存世的战国宝剑,最著名的当属越王勾践剑,此剑历经2400余年不朽,至今依然熠熠生辉,锋利无比。出土之时,十层毛纸宝剑能轻松斩断,削金断石易如反掌。

然而,众人不知道的,世上还有一把传奇宝剑传世,此剑不输越王勾践剑,能与越王勾践剑一较高下。但由于各种原因,此剑一直不被人所知晓。此剑就是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越王者旨于睗剑。而此剑的发现与保存,堪称一个传奇。

马承源

1995年9月下旬,原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已故)收到了一张来自香港的传真照片。照片上是一把青铜宝剑,作为青铜器专家,马承源一眼就看出此剑不同凡响,尤其是剑柄上铸有错金鸟虫书铭文八个字“(越) 王戉(越)王”。反面为“者旨于睗”。马承源看着这张照片,立刻陷入沉思之中。

者旨于睗是谁?此人就是越王勾践的儿子,勾践之后的第二代越王,此剑应该是者旨于的佩剑。古代青铜宝剑出土的数量不少,但是真正有错金铭文的宝剑,则少之又少。此剑刻着铭文,又是勾践之子佩剑,堪称一把绝世名剑。

但此时这把宝剑已经流落到了香港,正准备进行拍卖。

马承源当即与浙江省博物馆联系,希望浙江能留住越王宝剑,筹集款项将国宝赎回,让越王勾践父子之剑重归。当时此剑在香港开价100万港币。由于当时财政十分困难,在最后筹款期限到来之前,浙江省博物馆无力斥巨资购买而一筹莫展。

当时日本买家和美国买家非常钟意这把宝剑,不惜要买下宝剑。在此危急关头,杭州钢铁集团鼎力相助,自付资金136万元港币赎回此剑。有杭州钢铁集团这136万元打底,这把宝剑便如愿以偿地被买下了。买下此剑之后,杭州钢铁集团将此剑赠送给浙江省博物馆,越王者旨于剑回归故里。

马承源查看古剑

此剑的主人为者旨于睗,乃越王勾践之子鼫与。“者旨”发音为“诸稽”,是越王的氏,乃祝融八姓之一彭姓之后。“于睗”是名,《越绝书》记载为“与夷”,者旨于在位六年(前 464—前 459)。

这把宝剑为青铜剑,通长52.4厘米,剑作斜宽从厚格式,双刃呈弧形于近锋处收狭。圆茎,实心,近首处渐粗,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字口间镶嵌着薄如蝉翼的绿松石,部分脱落,脱落处可见红色粘接材料的痕迹。剑柄上有丝织物缠绕,为黑色松散地卷绕在整个剑柄之上,这种绕法还是第一次在宝剑上看到,相当珍贵。

古剑剑柄

此剑还有完整的剑鞘,剑鞘长44.3、上宽 4.8 厘米、下宽 3.5 厘米,为两块薄木片制作而成,上宽下窄。两块木片粘合在一起后,在剑鞘处每距0.21厘米处用丝线缠绕一道,进行加固,然后再用黑色油漆刷上。

古书记载:“相剑者曰: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韧也,黄白杂且坚韧,良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黄白相间的宝剑才是顶级宝剑。者旨于睗剑黄白相间,通体完好无损,剑尖处依然寒芒难掩,吹毛立断,锋利无比。此剑完整、手柄处还有缠丝留存,堪称稀世之宝。

古剑剑尖

青铜古剑者旨于睗剑之所以能如此锋利完好,在于其铸剑材料调配得当。一般而言,青铜的调配为铜和锡或铜和锡、铅的合金,其中锡的比例最为关键,含锡量如果超过20%,剑就容易脆弱折断,者旨于睗剑的含锡量为16%—18%左右,加上铸剑师高超的铸造技艺,加上磨剑师的高水平打磨,此剑才能保持2400年不腐不朽,通体完好。此乃剑中极品,国之珍宝。

当年,马承源在看到此剑之后盛赞:“在已发现千件古剑中,难能有一件与之相匹,此乃剑中之极品,稀世之珍宝。此者旨于睗与越王句践剑,可并列为越剑之双绝,为国家之重宝。

此剑也因此被世人称之为“天下第二剑”,比肩“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

剑柄同心圆

最后,此剑被藏入浙江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者旨于睗剑与越王勾践剑为越剑双绝,古剑传奇自此划上句点。

参考文献:《战国者旨于睗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