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著名鑄劍大師歐冶子曾爲越王句踐鑄劍,一共鑄造了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等五把寶劍。其中,勝邪、 魚腸、湛盧三劍爲吳王闔閭所得湛盧劍後又爲楚王所持,秦王求劍不得,於是發兵攻打楚國。

越王勾踐

楚國曾經到吳國請來歐冶子、干將二位鑄劍師,打造了鐵劍龍淵、泰阿、工布三把寶劍,晉鄭王未得到寶劍發兵圍攻楚國三年。春秋戰國時代,吳越之地的寶劍爲天下神兵利器,爲各國君王相互爭奪的寶物。

古籍《越絕書》記載:“越王使文種至吳,以先人之 藏器,甲二十領、屈盧之矛、步光之劍,以賀軍吏。” 由此可見,在當時寶劍爲士大夫勞軍犒賞之必備物品。吳越之地鑄造的寶劍爲天下珍品,在戰國時代抵達巔峯。

越王勾踐劍

存世的戰國寶劍,最著名的當屬越王勾踐劍,此劍歷經2400餘年不朽,至今依然熠熠生輝,鋒利無比。出土之時,十層毛紙寶劍能輕鬆斬斷,削金斷石易如反掌。

然而,衆人不知道的,世上還有一把傳奇寶劍傳世,此劍不輸越王勾踐劍,能與越王勾踐劍一較高下。但由於各種原因,此劍一直不被人所知曉。此劍就是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越王者旨於睗劍。而此劍的發現與保存,堪稱一個傳奇。

馬承源

1995年9月下旬,原上海博物館館長、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已故)收到了一張來自香港的傳真照片。照片上是一把青銅寶劍,作爲青銅器專家,馬承源一眼就看出此劍不同凡響,尤其是劍柄上鑄有錯金鳥蟲書銘文八個字“(越) 王戉(越)王”。反面爲“者旨於睗”。馬承源看着這張照片,立刻陷入沉思之中。

者旨於睗是誰?此人就是越王勾踐的兒子,勾踐之後的第二代越王,此劍應該是者旨於的佩劍。古代青銅寶劍出土的數量不少,但是真正有錯金銘文的寶劍,則少之又少。此劍刻着銘文,又是勾踐之子佩劍,堪稱一把絕世名劍。

但此時這把寶劍已經流落到了香港,正準備進行拍賣。

馬承源當即與浙江省博物館聯繫,希望浙江能留住越王寶劍,籌集款項將國寶贖回,讓越王勾踐父子之劍重歸。當時此劍在香港開價100萬港幣。由於當時財政十分困難,在最後籌款期限到來之前,浙江省博物館無力斥巨資購買而一籌莫展。

當時日本買家和美國買家非常鐘意這把寶劍,不惜要買下寶劍。在此危急關頭,杭州鋼鐵集團鼎力相助,自付資金136萬元港幣贖回此劍。有杭州鋼鐵集團這136萬元打底,這把寶劍便如願以償地被買下了。買下此劍之後,杭州鋼鐵集團將此劍贈送給浙江省博物館,越王者旨於劍迴歸故里。

馬承源查看古劍

此劍的主人爲者旨於睗,乃越王勾踐之子鼫與。“者旨”發音爲“諸稽”,是越王的氏,乃祝融八姓之一彭姓之後。“於睗”是名,《越絕書》記載爲“與夷”,者旨於在位六年(前 464—前 459)。

這把寶劍爲青銅劍,通長52.4釐米,劍作斜寬從厚格式,雙刃呈弧形於近鋒處收狹。圓莖,實心,近首處漸粗,劍格兩面鑄雙鉤鳥蟲書銘文。字口間鑲嵌着薄如蟬翼的綠松石,部分脫落,脫落處可見紅色粘接材料的痕跡。劍柄上有絲織物纏繞,爲黑色鬆散地卷繞在整個劍柄之上,這種繞法還是第一次在寶劍上看到,相當珍貴。

古劍劍柄

此劍還有完整的劍鞘,劍鞘長44.3、上寬 4.8 釐米、下寬 3.5 釐米,爲兩塊薄木片製作而成,上寬下窄。兩塊木片粘合在一起後,在劍鞘處每距0.21釐米處用絲線纏繞一道,進行加固,然後再用黑色油漆刷上。

古書記載:“相劍者曰:白所以爲堅也,黃所以爲韌也,黃白雜且堅韌,良劍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黃白相間的寶劍纔是頂級寶劍。者旨於睗劍黃白相間,通體完好無損,劍尖處依然寒芒難掩,吹毛立斷,鋒利無比。此劍完整、手柄處還有纏絲留存,堪稱稀世之寶。

古劍劍尖

青銅古劍者旨於睗劍之所以能如此鋒利完好,在於其鑄劍材料調配得當。一般而言,青銅的調配爲銅和錫或銅和錫、鉛的合金,其中錫的比例最爲關鍵,含錫量如果超過20%,劍就容易脆弱折斷,者旨於睗劍的含錫量爲16%—18%左右,加上鑄劍師高超的鑄造技藝,加上磨劍師的高水平打磨,此劍才能保持2400年不腐不朽,通體完好。此乃劍中極品,國之珍寶。

當年,馬承源在看到此劍之後盛讚:“在已發現千件古劍中,難能有一件與之相匹,此乃劍中之極品,稀世之珍寶。此者旨於睗與越王句踐劍,可並列爲越劍之雙絕,爲國家之重寶。

此劍也因此被世人稱之爲“天下第二劍”,比肩“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

劍柄同心圓

最後,此劍被藏入浙江省博物館,成爲鎮館之寶。者旨於睗劍與越王勾踐劍爲越劍雙絕,古劍傳奇自此劃上句點。

參考文獻:《戰國者旨於睗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