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吳會青山遠,他鄉關塞白雲深。——陳子良《於塞北春日思歸》

家永遠是一個人最幸福的港灣,無論在外經歷了多少挫折風雨漂泊,從回到家裏的那一刻起,心裏就有一種溫暖油然而生。

自古以來,中國人心中都有一種家園情結,在他們心裏,可能自己會擁有很多的財富,住在更大更好的房子裏,但是以前呆過的地方被中國人俗稱爲故鄉,以前住的老房子是他們一輩子揮之不去的情結。


房子雖舊但可以容身便是最好,本期的這戶人家便是住在一個曾經容納了無數歡聲笑語的老房子裏,可是他們這個老房子似乎有些不同尋常。

原來他們所居住的老房子是當年日本侵華時期留下的炮樓,這戶人家已經在炮樓里居住了50餘年,爲了解決通暖的問題他們等待了整整20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日本當年在華修建炮樓,結構特別防禦厲害

說起炮樓的歷史,我們就不得不提起當年日軍侵華之時,在中國留下的那些殘存的建築和記憶了。

當年的日軍本想三個月拿下中國,

但沒有想到中國的凝聚力以及反抗能力比他們想象的要強大得多,所以說他們便開始了持久戰。

爲了能夠更快的攻下國土,他們在中國的一些重點地區修建炮樓,炮樓的存在就是爲了鞏固他們本身已經佔領的地區,同時最大程度上發揮出自己設備的優勢。

這些炮樓成爲了日軍作戰時的標配,

很多的日軍守在炮樓裏作威作福,爲什麼炮樓成爲了當時中國人民心中的夢魘,就是因爲炮樓的建造是極爲堅實的,侵華日軍的炮樓建造的也非常的講究。

當時的中國人住的大多都是一些土坯房用石頭磚塊堆砌而成,但是炮樓的建造全部用的都是不折不扣的石塊,用這些石塊夾雜着混凝土建造起來的炮樓。不僅地基穩固,

最重要的是牆壁的厚度已經能夠達到70釐米,別說是普通的手槍以及衝鋒槍,就連手榴彈也很難將炮樓的樓板給打穿。


而且炮樓外設計了不同程度大小的槍孔,投擲彈藥放置槍支也是非常的方便,正是因爲他們的存在,在當年嚴重的阻礙了中國軍隊行進的方向。

就算是我們已經把日本人趕出了自己國家領地之後,這些炮樓卻依然久久的矗立在我國的領土範圍之內。

再後來炮樓的所有權被上交到了國家手裏,但是國家一時也覺得拆除這些年代久遠的炮樓實在是勞心勞力。

所以說,當年的炮樓不僅沒有被拆除,反而被分配到了各個單位,做不同的用途。

二、山東一家普通電工,搬進炮樓擁有房產證

山東青島的電力部門甚至還將當年日軍在華建立的這些炮樓,當作了單位住房,下發給單位的工人們。

而這個有幸能夠住進炮樓中的人便是來自於山東一位普通的電工,新中國成立之後,國人都投入到了辛苦的對於祖國的建設中來。在當時的制度規定下,國有單位對於員工的住房是要統籌安排的,所以說在電力系統工作的孫存孝的父親,

就在當年從單位的手上拿到了這一座曾經由日軍建築的炮樓。


其實這棟高樓被建立於1938年,在他們剛剛入住之時,就已距離炮樓的建造過了82年的時間。不過好在炮樓建設的非常牢固,

所以說即使當作職工宿舍也一點都沒有問題,孫存孝的父親開心的從單位手中接過新房之後,就結婚生子,在這裏開始了自己幸福美滿的人生。

從1975年結婚開始到孫存孝出生,他們都開心的住在這個炮樓,住在這裏的不僅僅是他們一家三口人,還有孫存孝的爺爺和奶奶。之後孫存孝的弟弟妹妹也紛紛來到了這個家

,隨着家庭成員不斷的增多,也一時間讓炮樓的環境還有生存空間有了巨大的壓力。

不過當時他的父親只是普通電廠職工,他們一家並沒有太多的經濟能力去置購大房子。

但是好在一家人其樂融融,雖然說房子小,但是住在裏面的人卻非常的團結愛護彼此。

隨着年份的增加,孫存孝對於炮樓也有了一種非同一般的情懷,但是實際上炮樓的居住環境卻並不如想象中那麼好。

因爲當年這棟樓房只是炮樓,所以窗口都是用來架槍的,爲了能夠減少己方士兵暴露在敵方的視野中的幾率,炮樓窗口的設計都非常的小。所以說炮樓的採光並不好,

也沒有陽臺,孫存孝和自己的一家人就只能在小小的

嘹望

臺擠着取暖。

再加上炮樓的牆體非常厚沒有辦法安裝溫度調控裝置,因此,炮樓的冬天格外的冷,夏天也格外的熱。加上當年通風有限,所以說這一家五口人生存環境也相當的惡劣,除此之外,水電都是生活在炮樓之時非常費勁的兩個問題。

當年爲了能夠裝上自來水,他們用壞了自來水廠的三個電鑽,最後在遍尋樓體槍眼之時,才勉強的讓水管及電線從70釐米厚的牆體中穿過去。

雖然說水電的問題解決了,但是供暖問題卻成爲了大問題,暖氣管道實在太粗,每到冬天,炮樓內的環境寒冷刺骨。

三、一住了就是52年,當年的炮樓隱患多

但即使如此,這一家人也在炮樓裏經歷了太多的悲歡離合,從小孫存孝的家庭環境就很好,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美滿。

房屋不大也不溫暖,但是可以遮蔽風雨已經足夠,慢慢的孫存孝長大結婚了,炮樓裏增添了小孩子的哭鬧聲變得生機勃勃。隨着時光的變遷,他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相繼離世,而後來他的弟弟妹妹也有了自己的人生,相繼從炮樓裏搬出去。

最後,在炮樓裏剩下的只有孫存孝和他的妻子以及他們共同孕育的小孩,屋子再次變得寬敞起來。

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他們對於一些基本生活配置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最後在他的努力之下,他終於取得政府的批准,費了很大的功夫開始解決青島炮樓的暖氣問題。爲了通暖氣在這十幾年來他東奔西走,想盡一切辦法讓暖氣的管道有可能穿透70釐米厚的牆體深入屋裏。

終於在2012年他找到了辦法,經過特製電鑽的配合,他終於讓暖氣的管道進入了自己的家中。

那一年他也終於在這個已經生活了50多年的家中感受到了溫暖,雖然說現在炮樓已經嚴重的老化,但是他卻依然穩固。

同時,他也擁有着孫存孝一家最溫暖最熟悉的記憶,不斷的有家人離開了這座房子,但是他們從小對炮樓卻自始至終都有一種不可割捨的情懷。

結語

其實家就是這樣,中國人的思想也是如此,可能我們在外面看慣了花花世界,看了很多富麗堂皇的地方。

但是我們都明白那些都不是屬於我們的,而真正能夠給自己溫暖給自己安定感的地方正是家裏每一個地方的一磚一瓦。

當你生活久了之後是會對這裏有一定的感情的,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如此,在這裏他收穫了五十多年年的喜怒哀樂,見證了一家人在這裏的其樂融融。

他早已熟悉了這裏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這裏對於他來說就是家,雖然說炮樓有着多年的歷史,他已經嚴重的老化。

但是即使現在,無論拿什麼和孫存孝換,他也不願意捨棄這個曾經陪伴他走過50多年歲月的炮樓。

如今的老炮樓仍然是老炮樓,而他也從一個小孩變成了一名白髮蒼蒼的老人。

炮樓的記憶仍然在延續,

它靜靜地矗立在那裏,看着人間冷暖悲歡,看着世事變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