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编辑 / 小e

图片 / 来自网络

双休已成奢侈品,当按点下班都成为了一种福报,社畜们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再挤压……

在这样的现状下,奋斗的初衷越走越远。

01

最近小e看到一种说法:如果你下班后抵触工作,并且坚信加班需要得到相应报酬,很可能是陷入了“打工者思维”。

问题来了,什么是“打工者思维”?

顾名思义,就是盯着眼前的鸡毛蒜皮、把自己放在最底层、总是抱着为人做事心态而工作。

这种心态十分常见。

我们得到一份工作,完成分内任务,公司付钱结账。一套完整流程下来,我们的价值呈现为薪水,伴随银行到账,我们与公司也扯平两清。

久而久之,公司不付加班费,你就不加班了;公司降薪了,你就不努力了……

不少学者都反对这种思维,他们认为,工作或者说职业,是一辈子的长远任务。我们当下所做的其实是在为未来做铺垫,现在拒绝付出,只是不专业和短视的做法。

乍一听挺有道理,但细想不对劲:你我他身份就是打工仔,咋思维变成企业家了?

02

批判“打工者思维”,略有点何不食肉糜内味儿。

“我每天都努力工作,为什么还不加薪?”

“老员工为公司付出这么多年,工资还没新人高?”

“挖外援,都不肯提拔资深员工。”

小e时有看到类似吐槽,他们的薪水或者职位倒挂,深感职场命运不公。

他们希望付出能和收获对等,而不愿享用老板的画饼。显然,这也是所谓的“打工者思维”:只考虑眼下,而不关心长久职业规划。

但这样的“短视”“功利”,没有错。

其一,现在都没有,谈什么以后?

其二,未来的事谁说得准?

就像几年前土木工程还是黄金专业一样,现在隐隐已被互联网IT取代。若干年后情况未可知,过好当下,才是最实际的做法。

03

为什么差不多年龄,有人创业成功,有人却庸庸碌碌?

人们惯常把这归结为思维层面,进而还提出“打工者思维”这一说法,希望人们站在更高层次来审视职业、用更积极专业的态度去从事职业。

就离谱。

8小时工作制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福报,然而加班996成风,甚至还有社畜明明完成任务、却必须要待在工位混时长挣表现。

职业规划是很重要,社畜也应该培养长远的职业目光。但这种明智,并不等于甘愿成为资本的螺丝钉,二者从来就不是同一个概念。

拒绝献祭健康的996、反抗没有意义的付出,这不是短视,而是清醒。

越来越多人看起来“丧”了,因为他们发现: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不是成为工作机器。如果真的连生活都谈不上了,那么奋斗才是失去了初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