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湖北新聞9月17日電 (魏茜)“能得到國家這麼高規格的肯定,我深感榮幸,這個榮譽屬於我們全市醫務工作者!”15日,從北京載譽歸來的張政超激動還未消去便重新回到了忙碌的日常工作中。

9月8日上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當陽市人民醫院呼吸內分泌血液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張政超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他表示,將把偉大抗疫精神轉化爲前進動力,牢記使命,重新出發,用更精湛的醫術去治癒更多患者。

戰大疫——“我義不容辭”

1月下旬,張政超臨危受命,擔任當陽市抗擊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組長。

“作爲呼吸科醫生,我義不容辭!”張政超迅速進入角色,帶領團隊48小時內成立了三個疫情隔離病區,做到“應收盡收、應治盡治”。

跟蹤患者情況、細查關鍵指數、會診研判病情、調整治療方案……從1月22日開始收治病人到3月4日全市新冠肺炎患者清零,40多個日夜間,張政超帶領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們,與時間賽跑、同死神較量。

2月19日上午9時,剛剛查完房的張政超接到隔離病區電話:一名剛轉入醫院的患者突然呼吸困難,已失去意識。

生死一瞬,來不及半點遲疑,張政超詢問各項指標後,縝密分析,當即判斷是“過敏引起的休克”。他立刻現場指揮醫務人員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經過2個小時搶救,把該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這是對我們救治能力的嚴格考驗。”張政超說。

這次疫情,當陽市共收治確診病例61例,其中有6名重症患者,2名危重症患者。每名患者病情不一樣,治療方式也不一樣,專家組通過多學科協作與精細化診療模式,“一人一方案”精準施治,中西結合進行治療。

在張政超的統籌協調下,專家組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對重症病人在採取抗病毒治療的基礎上,早期小劑量使用皮質激素,嘗試使用中藥針劑,減輕肺內非細菌性炎症,對肺部進行保護性治療;對出現低氧血癥的病人及早使用無創呼吸機給予呼吸支持。

年齡最大的患者是一位82歲的老人,患有多種慢性疾病,治療難度非常大。張政超組織專家會診,根據病情不斷調整治療方案,同時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24天后被治癒出院。

除了救治病人,醫護人員的安全也牽動着張政超的心。一次,有護士發燒,半夜哭着給張政超打電話,情緒激動,惶恐不安。他馬上安撫情緒,將其收治入院,通過檢查排除了新冠肺炎,一顆懸着的心才落地。

“務必做好自我防護,只有避免自己感染,才能更好的爲病人服務。”張政超總是不厭其煩地囑咐醫護人員。爲做到“零感染”,他要求對所有醫護人員必須嚴格考覈防護知識和防護技能。

在這與病魔搏鬥的前線,張政超帶領醫療救治組一班人,不分晝夜,衝鋒在前,拼盡全力,出色完成救治任務。3月4日,當陽“清零”!同時實現了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的“雙零”目標。

敢擔當——“關鍵時刻就得頂上去”

作爲救治專家組組長,患者是否轉診、是否治癒出院,都由張政超“說了算”。面臨抉擇,他總是小心更小心,權衡再三,冷靜拍板。

1月29日,當陽市人民醫院隔離病區收治一名發熱患者,CT檢查肺部有病竈,但兩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爲陰性。按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該患者可以出院轉往指定地點進行隔離觀察。

面對出院申請,張政超陷入沉思。他仔細查閱了患者檢驗報告和胸部影像檢查資料,憑着多年呼吸疾病專業治療經驗,高度懷疑該患者爲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張政超頂住壓力,提出:暫緩出院時間,再觀察監測。2月4日,第三次檢測結果顯示,患者核酸檢測爲陽性,屬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如果當時讓該患者出院,後果將不堪設想。”張政超說,新冠病毒比想象的更可怕,一絲一毫的錯漏都會造成誤診、漏診,容不得半點大意,壓力非常大。

一次,一個腫瘤放化療病人在入院篩查時胸部CT提示有毛玻璃陰影,因當時核酸檢測還未出結果,各病區都不敢輕易收治。

張政超研究了病人的實際病情後,迅速決斷:“初步判斷爲放化療引起的肺炎,排除新冠肺炎,出問題我負責!”他將病人收到緩衝病房,親自管理。後經檢測,該患者確診並非新冠肺炎。

隔離病區的醫生們將張政超比作“壓艙石”。他們說:“有張主任在,我們心中就踏實了。”

張政超卻說,“每一次拿意見,都攸關性命,怎麼會不怕?但我是組長,關鍵時刻就得頂上去!”

果敢決斷的底氣來自於紮實的專業基礎和豐富的臨牀經驗。從醫近30年,張政超除了看書,幾乎沒其他業餘愛好。他常年堅持鑽研探索各類疑難雜症。在他的辦公桌上,各種專業書籍上面都記滿了密密麻麻的筆記。“只有掌握的知識越豐富,才能更快更好的爲病人分析病因,給出診療方案。”張政超說,“知識日新月異,做醫生需要終生學習、不斷提升。”

存仁心——“我就是您的家人”

“您的家人不在,我就是您的家人。”這是張政超最常對患者說的話。

熊大爺身患糖尿病多年,是張政超的長期病人,2月1日被確診爲新冠肺炎入院後,由於內心恐慌,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拒絕飲食,醫護人員多番勸導無用。

張政超來到病房,拉着他的手安慰道:“您不要緊張,我會一直陪着您,有需要可以隨時叫我!”說完端起飯碗親自喂他。得知張政超忙碌了整夜,僅睡了2個小時,熊大爺既心暖又心疼,卸下心理負擔,開始積極配合治療。

“醫患配合度高,療效纔會好。”從接診開始,張政超就要求團隊注重心理疏導,主動走近患者、傾聽患者訴說,贏得患者信任。“我堅信對於新冠肺炎患者來說,醫務人員一句暖心的問候、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細心的動作就是一味對症良藥,能夠讓無助的他們樹立戰勝病毒的信心和勇氣。”

2月初,醫院收治了一位70多歲的確診患者,因沒有家人陪伴,老人情緒非常低落。張政超在查房時發現,連着好幾天老人的飯菜幾乎都沒有動,耐心交談後,老人終於吐露心聲:食堂送來的飯菜不和胃口,想喫魚。當天下午,張政超便自己花錢,從食堂買了煎魚和雞湯爲老人送去。

連續作戰和超強度工作,讓51歲的張政超身體極度疲乏。2月5日,他感覺自己氣短、乏力,有些擔心,但爲了不打亂全市防控部署及醫院計劃安排,他堅持在隔離病房查完房後,偷偷給自己拍了胸部CT、測量體溫,直到結果出來,確認是虛驚一場後他才告訴同事及家人。

這樣的工作狀態累嗎?“肯定累,但只要患者能康復,再苦再累都值得。”張政超說。每每回想起這場抗疫之戰,張政超臉上總是露出會心而又自信的笑容。

用醫者仁心,換患者安心。當陽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夏駿介紹說,多年來,張政超精湛的醫術和熱情的態度被患者及家屬口口相傳,許多人慕名前來求醫,很多患者還成了他的“鐵桿粉絲”,對他讚不絕口,十分信賴,“張政超的門診量每年都是全院第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