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一個幾乎等同於“專業”和“理論”的詞彙,似乎天生與“基層”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日前,圍繞着當前北京基層文藝評論發展情況、如何用活各區文化文藝資源、推進基層文藝評論工作開展等話題,北京市文聯、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市文聯研究部舉辦了“推動基層文藝評論工作創新發展”專題研討會。

基層文藝評論有多麼重要?皮村文學小組成員、網紅作家範雨素始終記得,自己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離不開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張慧瑜等文藝評論家到皮村開展的志願服務。“上了一個月課後,張慧瑜老師讓我們每個人交一篇文章,然後把文章投影,點評一遍。”到底哪裏寫得好、哪裏寫得不好,第一次得到評價後,大家欣喜若狂。在範雨素看來,這就是文藝評論的力量。也許範雨素的觀點還很“樸素”,但不可否認,文藝評論是基層羣衆文化的孵化器,對於提升基層文藝創作質量和欣賞水平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要推薦新人、要發聲、要指引方向,也都離不開文藝評論。

然而,當前的基層文藝評論發展還存在着困難,比如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引入。“文藝評論需要多年的積累和整體知識構建,對錶達、對理論基礎的要求非常高。”海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聯主席苗地說。創作打磨原創文藝作品時缺少有力度、有批評的文藝評論發聲,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文藝只有評審或者研討,沒有評論或者批評,只有捧而沒有評。”東城區文聯黨組成員、祕書長王銘坤指出了當下基層文藝評論的一大弊病。與此同時,有的基層文藝創作者不願意聽取評價意見,導致了基層文藝創作和評論之間的脫節。其實,創作與評論是應當相伴相生的,基層文藝創作開始、成形、打磨、傳播等的各個階段,都需要文藝評論家進行有價值的指導,“不要等某個作品已經創作出來,再去評、再去論、再去批,前期工作缺乏,往往影響最後效果。”

另外,在評論活動開展、基層評協組織建設等方面,大量的工作也亟待展開:文化館、圖書館等基層文化空間的硬件條件日益完善,能否加以利用開展相關的活動?現實的報酬和待遇問題又該怎麼解決?種種滯礙,都需直面和釐清。

張慧瑜對基層文藝評論建設進行了理論梳理。羣衆廣泛參與、專業人才志願服務、公益性強、覆蓋面廣,是基層文化的顯著特徵。基層文藝評論,歸根結底,需要普通羣衆的參與,由他們創作的文藝評論也許還不夠“高端”,但勝在鮮活,也可能更有衝擊力和感染力,這是零點有數大文化事業部研究副總監陳曦非常看重的品質。在實際操作的層面,陳曦提出了一些具體思路:怎麼樣挖掘和孵化“草根”文藝評論者?文聯等組織和機構的現有的專家、培訓資源,該怎麼輸送到基層去?“草根”文藝評論者可能還無法很專業地評價非常成熟的作品,能不能先從評價羣衆作品做起?“從無到有”向來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不妨把文藝評論嵌入基層已有的工作。

“與傳統上專業性極強的文藝評論很不同,基層文藝評論是非常具有開拓性的,極大地拓展了文藝評論的範圍。”《北京文學》副主編師力斌認爲,北京文藝評論應該提供一些示範性的經驗,“北京的文藝評論,既要與世界高端文藝批評對話,也要積極參與基層文化治理,增強羣衆對社區和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高倩

編輯 金力維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