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626年)七月,東突厥的最高統治者頡利可汗率領十萬騎兵到達渭水北岸,逼近長安,形勢對唐朝真有如黑雲壓城。在如此危急的形勢下,剛剛登基不久的唐太宗決定親自前往渭水退敵。

面對東突厥的十萬大軍,唐太宗只帶了六個人與頡利可汗交鋒。更讓人感到的奇怪的是,總共只有七個人的唐太宗一行卻嚇退了頡利可汗的十萬大軍,上演了“渭水六騎退敵”的奇蹟。這是爲什麼呢?

首先,在頡利可汗兵臨渭水之前,唐朝名將李靖、尉遲敬德分別擊敗了東突厥的先鋒,唐太宗則以強硬的態度扣押了頡利可汗的使者執失思力。雖然東突厥看起來聲勢浩大,但頡利對局勢缺乏自信。

再加上唐太宗當秦王的時候就威震天下,頡利可汗當年在唐太宗面前也喫過虧。正因如此,兵臨渭水的頡利可汗很害怕唐太宗,面對只帶了六個人的唐太宗,頡利的第一反應基本是“此中定有埋伏”。

其次,與率領大軍的頡利見面後,只帶了六個人唐太宗已完全不符合戰場形勢的強硬態度嚴厲斥責頡利背信棄義。東突厥的很多酋長和將領更是爲唐太宗所折服,紛紛下馬行禮,搞得頡利非常難堪。

隨後大隊唐軍也趕到渭水南岸,在唐太宗身後列陣。雖然唐軍的兵力此時遠不及東突厥軍,但軍容嚴整,士氣高昂。與之相比,頡利以及東突厥軍此時確實士氣大挫,兩軍真的開戰未必能佔到便宜。

最後,在對峙局勢已經基本對等的情況下,唐太宗向頡利可汗表明自己將遵守唐高祖與東突厥所定的盟約,繼續向東突厥提供大量的財帛以保持雙方的和平。而唐太宗的提議是明顯有利於東突厥的。

因爲唐太宗的到來,所以頡利已經處在前進無望、長駐不利的困局中。既然唐太宗的提議對東突厥來說依然有利可圖,頡利便就坡下驢地退兵了,而唐太宗則用最小的代價爭取到了休養生息的時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