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昨天,我看了2017年底主持人易立競對黃曉明的採訪,感觸很深。

因爲我看到了一個在不惑之年的明星,從衆人所愛,到被人質疑,再到尋找自我的過程,這個過程或許對每個中年人來說,都具有借鑑意義。

其中有關如何看待外界評價的問題、如何給自己定位的問題,以及如何過好自己人生的問題。

今天的文章,我就從黃曉明的經歷中來說說,作爲普通人的我們該怎樣過好餘生。

黃曉明出生在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中,長輩和晚輩之間、親戚之間,以及兄弟姐妹之間都是和和睦睦,充滿愛的,這些善意和美好促使他成爲一個好人。

但是,當一個人過於好時,就不會拒絕,包括對粉絲有求必應,對朋友無限幫忙等等,而不懂拒絕,就容易被人利用,進而慢慢成爲老好人。

黃曉明在採訪中坦言,自己做了很多錯事,嚴重被消費,最後就是在消耗自己。

當時的大紅大紫,讓他迷失了方向,衆人簇擁,享受光環的同時,也是在捧殺的過程,只是那時的他沒有意識到,因爲周圍人都是在說他好,而他又礙於情面,不懂拒絕,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很多負面評價。

我們都渴望成爲一個好人,但好人應該有底線,就像黃曉明說的,在幫助他人提升的同時,也不能消耗自己。

換句話說,我們的善良要帶點鋒芒。

鋒芒、拒絕,就是我們做人的界限。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界限的,哪怕是最親密的人,也是需要空間和自由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擁有邊界意識,是我們成爲一個真正好人的關鍵,否則就是濫好人。

那些不懂拒絕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過於在意外界評價的人。

黃曉明說,自己小時候被家裏保護得太好,很多事都是父母在替自己做主,過於懂事,總是在意他人的感受,不忍心拒絕的同時,也渴望他人的肯定,加上,小時候看的都是武俠小說,希望自己也能行俠仗義,所以會特別在意他人的看法。

但這樣的英雄情結,讓他付出了代價,即失去了自己。其實也是因爲他的不成熟,生活太順利,成長慢導致的。

所以,他在節目中說,"我是一個40歲的軀殼,但住着一個28歲的小朋友在裏面,我依然還是對待這個世界的看法不夠成熟,我覺得這是我最大的一個問題"。

人都渴望他人的認同,但如果以失去自己選擇的權利爲代價,那就會活得很糾結、擰巴。

也就是說,我們要明白外界的評價標準和內在評價標準,哪個更重要,哪個是核心。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有選擇權,問題在於自己如何選擇。

黃曉明因"not at all"、"我不是一個演技派"的廣告語等事件,引來衆人謾罵、嘲諷,一度產生離開這個世界的想法,但是,當他拍完《中國合夥人》那部電影,內心淤積的負面情緒發泄出來後,逐漸走出了陰影。

那時的他也更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

其一,斷舍離。

在採訪中,黃曉明說了好幾次希望自己40歲後,活得輕鬆點兒,簡單點兒,其實就是斷舍離。

就像《斷舍離》一書中說的,斷舍離,是清爽流暢感的"場""空間""時間"的創造方法。它不是"要•不要"的短視視點,而是,我想要什麼樣的狀態?空間想要什麼樣的狀態?

黃曉明認爲自己最應該做的事,是給自己做減法。這也是他近些年很少出現在公衆視野的原因,降低曝光率,好好拍戲。

其二,尊重自己的感受。

黃曉明告訴現在的自己,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想法,不要太關心別人的想法,也不想別人過多地關心自己,其實,他想做的就是尊重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的,尊重自己的感覺,聆聽自己的心,纔會感受到幸福。

以前,黃曉明被外界的評價、公司的安排推着走,現在的他,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開心的事情,而這就是在尊重自己,活出自己。

其三,真正有實力,纔是關鍵。

當主持人問黃曉明,若干年後,有人提到你,你希望是怎樣的評價?

他說,好演員。

確實,他給自己的定位就是要成爲一個好演員。因爲他明白,如果沒有好作品,無論自己做什麼,外界都會用負面評價;如果有好作品,外界的看法會完全不同。

當然,那時的他也不會那麼在意外界的評價了,他更在意自己在表演上的突破,去嘗試不同角色,哪怕是配角,只要自己想去演,也是一件很滿足的事情。

黃曉明在採訪中坦言,那兩年(2010年到2011年)的負面評價對自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更感謝那段經歷,因爲他說那是自己必須要經歷的,且越早經歷越好。

因爲越早經歷,成長得越快,更早認清自己,接納那個真實的自己,這樣才能真正進步。更重要的是,外界的質疑聲並沒有真正把他打倒,只是站得難看點兒,好在還有機會,讓自己站得直點兒。

對於黃曉明來說,到了40歲才學會做一個公衆人物,明白不將就,靜下心來好好拍戲,拿出好作品,纔是硬道理,也是過好餘生的關鍵。

對於普通大衆的我們來說,也該好好想想,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麼、怎麼去做好它,以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

畢竟,自己的人生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裏。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