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弱国无外交。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舞台通常都是“靠拳头说话”之地,处处充斥着不公平的规则。由于国际规则中“弱肉强食”的特性,加之各国间综合实力的悬殊,在国际舞台上,强国与大国通常会攫取特权,而弱国与小国却往往会失去利益。例如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小国为了自保而寻求中立,却仍没能避免大国的武装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东南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就遭遇了相似的事件。

这个小国就是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之上,面积狭小,人口有限,却扼守着亚得里亚海的入口,颇具地缘战略价值。由于位置重要,阿尔巴尼亚在历史上没少被外部强权占领,早期有东罗马帝国;中期有塞尔维亚帝国;15世纪起,则经历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长时间统治。外敌的入侵,尽管促使阿尔巴尼亚人形成了英勇抗争的精神,但统治者们往往会利用招安手段,瓦解阿尔巴尼亚人抵抗。因此,在近代前,阿尔巴尼亚很少建立本土独立的政权。

19世纪后,奥斯曼帝国日暮西山。1912~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基本终结了奥斯曼人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阿尔巴尼亚也得以脱离同奥斯曼人的附属关系。但是,旧的外敌刚被击退,新的敌人却随之而来。原来,业已独立的巴尔干各国(希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在击败奥斯曼帝国之后,纷纷产生了领土扩张之心。在此情况下,希腊、塞尔维亚、黑山(门的内哥罗)三国,共同谋划了对阿尔巴尼亚的瓜分。对于阿尔巴尼亚而言,这段历史遭遇,无疑是“才出虎口,又入狼窝”。

1914年6月,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打破了欧洲列强间势力博弈的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而爆发。一战拉开序幕后,阿尔巴尼亚统治阶层自知国力弱小、经济落后、内讧未定,便识趣地宣布中立。但事实证明,此举似乎没有必要。因为欧洲列强用行动表示:“即使你维持中立,我的军队仍会随便进入你的国土”。果不其然,当一战的烈度逐步加大后,协约国和同盟国列强的武装部队们,出于战争利益考量,进驻阿尔巴尼亚境内。列强军队的到来,让阿尔巴尼亚的国内形势雪上加霜。

同阿尔巴尼亚隔海相望的意大利,很早就谋求向阿尔巴尼亚方向扩张。1914年10月31日,意大利占领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萨森岛。意大利的行动,又极大刺激了奥匈帝国和法国的扩张欲望。1914~1916年间,这三个列强国家逐年增加兵力,以对阿尔巴尼亚进行经略。1915年下旬,奥匈帝国大军开进阿尔巴尼亚北部。1916年5月,意大利向阿尔巴尼亚南部增兵10万。1916年11月29日,法军占据了阿尔巴尼亚的戈里察地区。一战中后期,阿尔巴尼亚实际已遭受意、奥、法三大列强的瓜分。

列强的瓜分与当地人的反抗

与此同时,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体量稍小的国家,也加紧了对阿尔巴尼亚的进犯。一战爆发之初,希腊就以“保护希腊族居民”为借口,出兵占领了阿尔巴尼亚的北伊庇鲁斯地区。一战初期的希腊,虽然也宣布中立,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入侵更为弱小的中立国。希腊得手后,塞尔维亚出于制衡奥匈军队的目标,也出兵占据了阿尔巴尼亚的部分土地。紧接着,1915年12月,连战连捷的保加利亚军队自东而来,进入了阿尔巴尼亚的东部。阿尔巴尼亚本身综合国力弱小,根本无力抵抗那么多外侮。

一战中后期,阿尔巴尼亚已经沦为两大阵营的交战场之一。惨烈的战争,让房舍化为丘墟,给阿尔巴尼亚造成严重的损失。同时在战争期间,各国占领军强征粮食、燃料,让本就拮据的阿尔巴尼亚民众陷入了赤贫。1918年11月一战结束时,随着奥匈军队的败退,意大利占领了阿尔巴尼亚的大部分地区。与此同时,法国、希腊、塞尔维亚也各自占领了阿尔巴尼亚的部分土地。战争结束后,各战胜国仍不愿放弃在阿尔巴尼亚攫取的利益。直到1920年以后,阿尔巴尼亚才获得短暂而有限的独立。

阿尔巴尼亚在一战中的遭遇,体现了20世纪初期,弱小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艰难处境。总体来说,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具备强大的综合国力,方能长久屹立于世界国家和民族之林。

参考资料:《一战全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