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自主阅读完《哈利·波特》,然后呢?

文/偏要叫肉卷

公众号:童书绘本的秘密花园

在鸡娃界,是否能自主阅读《哈利·波特》,已经成为衡量孩子阅读水平的一个标杆。

的确,能啃下这套经典的高级章节书,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理解能力,无疑都达到了一定水平。

然而,紧跟着的问题就是,读完《哈利·波特》,接下来应该读什么?

理论上,只要不是太需要理解力的“大部头”,一般的文学作品应该都没问题了。

但真正读起来才发现,孩子离实现“阅读自由”,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各大课外阅读书单推荐的名家名篇固然好,但和所谓的“少儿读物”来说,趣味性却是直线下滑。

如果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大概率也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热闹。

当然,这还是孩子不抵触的情况下。

更可能的情况则是,男孩子扭头转向武侠、玄幻,女孩子转角遇到“言情”。

难道就没有合适的作品了吗?

其实,有一类习惯性被大众遗忘的文学作品,趣味性更强、段位更高、也更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简直就是高章书无缝衔接的最佳选择。那就是

——科幻小说。

同为幻想小说,科幻小说无论是知识密度还是脑洞程度,都要比魔幻、奇幻类作品明显高出好几个段位。只不过有“科学”二字加身,总是让人感觉有点儿不接地气。

其实,陪伴老父亲老母亲成长的儿童电影《霹雳贝贝》,就是典型的科幻作品。

下一代的童年记忆《快乐星球》,虽然被公认为“五毛钱特效”,却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孩子们的回忆杀。

很多高分电影背后,其实也都隐藏着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

《安德的游戏》,2013年上映,改编自美国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同名小说,原著曾获雨果奖、星云奖

其实,除了“太空”、“机械”、“金属”、“未来”这些硬核标签,科幻还可以很文艺、很悬疑、很剧情,可以说是少有的男女老少通吃的题材了。

让孩子们多接触一些科幻作品,不仅可以打开思维、激发想象力,也能引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多维空间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

世界著名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就曾经表示:儿童应该在9岁或者10岁就开始接触科幻作品,最晚不要超过11岁。

所以,对于具备基础阅读能力的中高年级学生,科幻小说无疑是最佳的过渡读物。

那么,该如何为孩子选优质的科幻读物呢?

给孩子选书原本就是一件难事,给孩子选科幻读物就更是难上加难。

第一难,难在作者。

科幻作品和其它类型小说相比,在创作上具有更高的门槛。作家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文学创作功底,更要有专业的科学理论知识做支撑。

这种“文理双全”的高素质作者,数量原本就不多。

更为尴尬的现象是,在国内,科幻作品因为自带“科普”属性,一直是被归到儿童文学的。

刘慈欣的《三体III·死神永生》,曾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在这种大环境下,愿意“放下身段”去写少儿科幻的,就更是屈指可数。

第二难,难在读者。

科幻小说之于其它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在于,除了“幻想”的部分,还有“科学”的部分。

这就意味着,如果不考虑到孩子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和对科学原理的理解程度,阅读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如果故事只是借用“科幻”的壳子,来写一些超人打怪兽、外星人袭击的老套路,孩子看多了便会觉得无趣,甚至把“科幻”看作是“幼稚”的代名词。

而如果“科学”的成分太足,超出了孩子的认知,比如涉及到类似量子力学、基因编译、氦3能源、中微子束等较为专业的科学知识,也会让孩子望而却步,对科幻读物产生畏难情绪。

这只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顶级的科幻作品,往往会延伸到哲学领域,涉及对生命、心灵、意识、人性等命题的探讨,并不适合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阅读。

大刘就曾在很多场合公开表示,《三体》并不适合小孩子阅读。他担心体现人性的“黑暗森林”法则,会给孩子们的心灵留下负面影响。

而他的另一部作品《超新星纪元》,虽然是少儿题材的小说,但其中的立意之深,也绝不是小孩子能够理解的程度。

所以,在科幻小说领域,即便是经典,也不是闭着眼睛就能随便挑的。

难道除了老母亲自己先啃一遍,就真的没有什么捷径了吗?

当然有!

是时候祭出这套由亚洲首位“雨果奖”得主刘慈欣主编的《银火箭少年科幻系列》了——

《银火箭少年科幻系列·第1辑》

《银火箭少年科幻系列·第2辑》

1、专为中国儿童打造的科幻系列丛书,大咖推荐的“闭眼收”系列

作为近两年拿奖拿到手软的“兼职”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名字已经响亮到无需多言。

长篇小说《三体I》,获得科幻界的诺贝尔奖——“雨果奖”。大刘也因此成为获得该项殊荣的第一个亚洲人。

2015年8月23日,第73届雨果奖颁奖典礼上,《三体I》译者刘宇昆代刘慈欣领奖

连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看完《三体I》后都意犹未尽,亲自写信催更。

同名小说改编的《流浪地球》在大银幕上映之时,被网友誉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入选了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

……

既是重度科幻爱好者,又是重量级的科幻小说作家。由这样的顶级专家背书,《银火箭少年科幻系列》丛书的质量自然无话可说。

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家长们闭着眼睛收了。

作为国内原创制作团队,制作《银火箭少年科幻系列》这套丛书,除了出于对科幻单纯的热爱,还有着更为重要的使命。

回望过去,从国家最初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到现在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来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而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我们在表达上更习惯于诉诸感性,民众的科学素养及逻辑思维相对较弱。

《银火箭少年科幻系列》丛书在工业4.0时代应运而生,正符合了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要。如果孩子能够通过这套书萌生出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甚至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对于个人乃至国家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

二、按照横向主题分类,帮助小朋友建立系统的科幻框架

《银火箭少年科幻系列》每辑共有8本。数量虽多,却不是一锅端的“大杂烩”,编者在书目上的选择也是花了心思的。

《银火箭少年科幻系列》目前出版了2辑,每辑都按内容分为四个典型的科幻主题。

之前出版的第1辑,包括星球危机、生化实验、非人类生命和时空穿越四个主题。

这次出版的第2辑,则增加了星际旅行、宇宙探秘、星球大战和超常人类四个主题。

这种按主题分类的方式,不仅能帮助刚接触科幻作品的小读者搭建基本的阅读框架,也避免了续集“烂尾”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第一辑为了吸睛,如果选入过多名篇,就会导致后面的系列质量滑坡。

所以当看到第一辑中的《科学怪人》、《流浪的地球》等作品,不禁让人为接下来的第二辑捏一把汗。

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科学怪人》同名电影,1992年上映

乔治·威尔斯的《大战火星人》听起来陌生,其实就是那部由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克鲁斯主演并担任制片人的科幻史诗巨片《世界大战》的蓝本。

大刘更适合孩子们看的作品《流浪的地球》,也在第一辑中正式推荐给了广大小读者们。

对于第二辑,我们还能有怎样的期待呢?

《银火箭少年科幻系列·第2辑》书目

看到如此豪华的阵容,大概没有人会不心动吧。

凡尔纳的《地心游记》,不知陪伴过多少人的童年。

根据《地心游记》改编的3D电影《地心历险记》,2008年上映

在第1辑中被收录过的威尔斯,其另一部作品《隐身人》也曾被频频搬上大银幕。

1933年版《隐身人》

2020年版《隐身人》

光看这些电影海报,就足以证明“银火箭”的选品有多经典了,几乎每一部小说都曾被翻拍成影视作品。

读过原作之后,和孩子一起看看电影,聊聊感想,在打开视野的同时,也为增进亲子关系搭建了桥梁。

三、从读作品到读作者,沿着纵向时间线,与众多科幻大师隔空对话

除了从作品的内容上加以分类,在作者的选择上,制作团队也是花了一番心思的。

《银火箭少年科幻系列·第1辑》作者

《银火箭少年科幻系列·第2辑》作者

除了个顶个都是“大师级”人物,这些作者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科学怪人》。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和英国作家乔治·威尔斯两个人,将这一题材继续发扬光大。

尽管两个人在科幻小说史上被并称为“科幻小说之父”,但他们的作品风格却相去甚远。

凡尔纳的文笔流畅、叙述轻快,偏向浪漫主义文学的性质。他对科技的发展持乐观而严谨的态度,在创作前会仔细研究作品中涉及到的物理问题,因此也被称为“硬科幻小说之父”。

而威尔斯则改变了凡尔纳小说中的乐观主义倾向,作品中渗透出对科技发展的忧虑和不安。由于更多地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而非科技本身,被很多人视为“软科幻小说之父”。

后来的“科幻三巨头”阿瑟·克拉克、罗伯特·海因莱因和艾萨克·阿西莫夫,则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创造了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的“科幻三巨头”

而三巨头中的克拉克,则成为了刘慈欣科幻创作的原点。在刘慈欣看来,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对克拉克的拙劣模仿。

顺着这条时间线读下来,科幻小说的基本发展脉络,也就逐渐清晰了。

了解了作者之间的关系,小读者们便可以通过作品中的蛛丝马迹,找到他们相互影响的痕迹。

阅读也因此变得更加有意思起来。

优秀的科幻作品,讲述的大多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尽管在主题上并无太大差别,但在表达形式上,东西方却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因此,除了国际顶级的科幻大家之外,《银火箭少年科幻系列》在每辑中还特别收录了国内科幻作家的作品。让孩子们在接触世界文化的同时,也对国内科幻文学的现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第二辑中收录的刘兴诗和杨平,虽然对于非科幻迷来说并不是那么耳熟能详,但论起资历,也是个顶个的厉害。

刘兴诗是新中国第一代科幻小说作家,被誉为“中国科幻小说鼻祖之一”。这样的身份,决定了他的科幻小说,在原创科幻作品一定是里程碑式的角色。

著作等身的刘兴诗

刘兴诗的科幻作品及科幻观念,带着中国科幻创始时代重“功能性”与“问题意识”的深深烙印。毕业于北京大学,身为地质学教授,他的作品中,“科”的成分显然要更多一些。

别以为这样的风格会吓退小孩子,刘兴诗的另一个身份,就是专业的科普作家。

他的科普著作《讲给孩子的中国大自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另一部《刘兴诗爷爷给孩子讲中国地理》,更是入选教育部首次发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说起深入浅出,大概没有哪个科幻作家比他做得更好了。

另一位国内原创作家杨平,虽然年纪较轻,但人生履历也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

天文学系天体物理专业毕业,曾担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COMPAQ培训中心教员,在《中国计算机报》杂志社担任过记者和编辑,在《中国国家天文》杂志担任过执行主编……

能读到如此专业的作家著作,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思想上的旅行。

不同于刘兴诗的传统硬派,杨平的创作风格更多地受到西方科幻作品的影响,也因此成为中国赛伯朋克的代表性人物。

赛博朋克文学主要探讨科技高度发展的人类文明与脆弱渺小的人类个体之间的反差,有着强烈的反乌托邦和悲观主义色彩。

菲利普·狄克的开山之作《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显然不太适合给青少年阅读。

能通过杨平的《冰星纪事》一窥“赛博朋克”的样貌,算是补上了科幻主题中重要的一课。

四、为孩子插上想象力的翅膀,开启科学宇宙的神奇之旅

其实,对于世界观尚未形成的孩子来说,读小说,比兴趣和故事本身更重要的,是价值观。

受限于年龄和阅历,孩子们不具备成年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作品中不能传递真善美和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将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之所以魔幻、奇幻小说较科幻作品更加“危险”,就是因为它们可以随意驾驭因果关系,进行任意的想象。

而科幻文学中的幻想并非不着边际的空想,而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而大胆的设想。

正如刘慈欣所说,科学幻想走着一条与童话幻想相反的路。如果孩子们读过科幻,随着他们的成长,科学幻想不会破灭,反而变得越来越真实,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想象变为现实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1865年,儒勒·凡尔纳预言了阿波罗登月的发生,并且准确地说出了一个坐标,这个坐标就是后来阿波罗降落的地方。

1914年H·G.威尔斯在他的作品中用了原子弹(atomic bomb)一词,而真的原子弹于1942年被发明出来。

1945年阿瑟·克拉克发表“卫星通信可行性”论文,20年后成为现实。

……

在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的幸福生活都是“骗人”的。而在科幻世界中,人类的无边想象却一一变成了现实。

大概是意识到自己在宇宙前过于渺小,很多科幻作家基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创作出的作品往往是带有悲观倾向的。

美国文艺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就曾在著作中写道:”科幻电影不是关于科学的,而是关于灾难的,此乃艺术最古老的主题之一。”

而这些科幻作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并没有就此沉浸在悲观的情绪中,而是怀着对自然宇宙的敬畏之心,用一个又一个脑洞大开的想象,推动人类有勇气向更高的山峰攀登。

而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最终也会传递到每一位小读者身上,在他们心中埋下希望的种子。

也正是依靠这样的精神,人类才能从漫漫历史长河中一步步走向辉煌,在整个宇宙中续写永恒绚烂的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