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简称《核心区控规》)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明确提出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严格“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坚持“保”字当头,精心保护好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从9月16日开始,《北京青年报》推出“老城不能再拆”系列报道,从老城整体保护、传承利用中轴线历史遗产、留住非遗老字号等方面,全景展示北京执行《核心区控规》、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工作的成绩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

系列报道的第一篇,是《北京为何保字当头?》,该文从三个层面,阐释了北京保字当头的原因——北京要保“特”:紧迫推进中轴线申遗,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北京要保“老”:让老胡同老院落老字号,留乡愁、讲记忆;北京要保“静”:人居画卷里,蕴含老城保护的内在要求。可以说,这三个层面将北京为何保字当头的答案,简明、清晰地说清楚了。

保“特”,就是保护北京的特色。众所周知,北京最大的特色要数中轴线了。建筑大师梁思成曾对中轴线做出过如此称赞,“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中轴线是北京的特色,世界的唯一,对于这样的格局之美,我们需要通过唤醒人们对其价值的充分认知,更加有效地加以保护。那么,如何才能保护好这一特色?“中轴申遗”无疑是个最合适的抓手。申遗的过程,就是对京城文化内涵的提炼过程。“中轴申遗”既是一个介绍、展示的传播行为,更是一个“做什么,怎么做”的具体措施。据有关资料称,中轴线申遗的面积,涵盖了60%的北京老城区,总面积大概有51平方公里,这相当于北京西城区全区的面积。

保“老”,就是既要保护北京的老城特色,又要有利于改善原住民的生活,将视觉中的“老”与生活便捷度的“新”有机结合起来。几年来,北京的老胡同、四合院改造一直没有停止。改造过程中,既有修旧如旧的原则方案,也有住户意见的听取征集。一户一策的细腻,彰显政府致力于以绣花般的功夫保护老院子、老胡同、老门楼、老建筑的精细、用心。正如记者所说:一个“老”字,不仅仅是时间轴的概念,更包含了“都与城”的情愫和乡愁。老城区一经这样的改造,人文价值大大提升。看到这样的变化,京城百姓们不仅欣慰于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享受,更不难品味出政府发展理念、系统化决策的巨大进步。

保“静”,就是要让北京的核心区尽快告别喧闹,安静下来。为了一个“静”字,北京市下大力气,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结构调整着手,进行疏解促改革。 “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为北京核心区的城市功能定下了基调,与此相关的各种调整也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但是,几十年的既往惯性,改变起来难度太大。产权关系复杂,存在协调之难;历史欠账太多,存在资源之难;一切从头干起,存在探索之难……面对所有的难题,北京突破创新,成功推出了“申请式退租”模式。这一模式最具智慧之处,就是在这两个群体之间做出了相应的平衡。愿意死守二环以内的,可以呆在原地不动,并依照自家公房的宜居程度,提出“申请式改善”;愿意即刻改善住房条件、不再留恋核心区的,可以提出有偿的“申请式退租”,补偿采取货币补偿+优先提供共有产权房或公租房的方式。政策一经推出,民众纷纷响应,实施效果大大超过了预期。

北京“四个中心”的定位,是中央从全国总体布局高度作出的战略决策, “老城不能再拆”是落实中央批复的一条直观底限,而“建设性保护”又是落实中央批复主动性与创造性的集中体现。尽管困难重重,但只要认准目标,锲而不舍,“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北京,一定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文/马龙生

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关注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