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已经红了十几年了。

作为圈内不多的自带票房保证的明星,黄渤已经积累了百亿票房,而有“百亿影帝”这个称号的人,国内不过仅仅三人而已,另外两位是吴京和沈腾,一位专攻动作片,一位专攻喜剧片。而只有黄渤,可正剧可喜剧,戏路就像他爆红以前的人生,充满着多种可能。

成名之前,黄渤带着伴舞队组了个乐团“蓝色风沙”,专职在各个歌舞厅跑场。歌舞厅的客人素质参差不齐,黄渤什么样的人都见识过了。有时候有人起哄让他唱《青藏高原》,他又唱不上去,只能投机取巧:“谁能跟我合唱?”

黄渤也碰见过唱完不给钱的老板,打电话过去就只说信号不好……最后费尽力气,几天的演出,老板就给了10块钱。这段经历,黄渤讲起来笑料频出,但是当时的黄渤能不能笑出来,谁也不知道。

《上车,走吧》是黄渤第一次拍戏。他感觉好像触了电,演戏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他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一次,两次……直到第三次他才考入了表演系,然而老师觉得他实在长得难看,便把他分配进了配音专业,高职学历。那个时候的黄渤已经28岁了,比班上最小的学生要大10岁。

“老天爷除了没给他一个英俊的脸蛋,什么都给他了。”一位专业课老师如是说。

然而,英俊的脸蛋,对演戏很重要。

黄渤是北电第一届配音班的学生,据老师回忆,黄渤给《花木兰》里的木须龙配音,他并没有完全模仿陈佩斯,可是也把这个角色配的惟妙惟肖,当时老师觉得,这个学生是有潜质的。

没有戏拍的时候,黄渤接过各式各样的配音工作。那些年手机彩铃正火热,黄渤说,自己配过“我祝您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星高照、四喜发财……”,还有“你拨叫的用户已经去了外太空,请听到嘀的一声后留言”。

丰富的社会阅历给黄渤带来了更多的体验,而他,一直在等待着一个厚积薄发的机会。2006年,黄渤因出演宁浩执导的电影《疯狂的石头》而成名,从此,他一路光明。

配音班的学习经历,对他的表演给与了极大的帮助。对于黄渤声音上的表现魅力,一位录音师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黄渤有两个过人之处,一个是复制能力,看着画面配音,台词过关口型准确,就连细微的情绪和气息,都和同期拍的语气几乎一模一样;另外一个是模仿能力特别强,在电影《杀生》里,有一个片段是一群人打一个麻袋里的东西,而黄渤发出了一个既不是人也不是动物的那种声音,效果非常棒。还有一次要在水下接电话,提议让黄渤正常说话就可以,后期再做成水下音,结果黄渤自己就把水下的声音给演出来了。

虽然演艺圈是一个看脸的地方,但是黄渤凭借如上这些技能,硬生生闯出了一条独特的路。那些“原音一出就毁剧”的新生代演员们,面对黄渤,是不是也会觉得汗颜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