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幀察點

在央視軍事報道9月17日這則關於空軍空降兵成立70週年的報道中,不僅有裝備30mm機炮的新型輪式空降戰車參加演習的畫面,畫面裏還出現了一臺模仿臺僞陸軍機械化步兵主力裝備M113/CM21裝甲車的靶車。

▲上圖黃框裏即爲那輛靶車,首上裝甲處塗有臺僞軍軍徽,車上還懸掛了僞政權旗幟

除了早已爲大家津津樂道的“總統府”、“基隆市政府”、“臺中清泉崗空軍基地”等模擬臺僞政軍重要目標的建築之外,我軍在演訓中使用模擬臺僞軍裝備及人員外觀的靶標,以增強部隊敵情意識,其實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只是由於“你懂的”原因,對外公佈的次數不多。而這次不僅放出了畫面,而且播出時也沒有對那面“青天白日旗”進行慣常的遮擋打碼處理,估計過兩天對面媒體又要聒噪了。

▲在央視《國防故事》專題報道中,我空降兵某空中突擊旅進行機場奪控演習時,機場裏的兩型高炮靶標,分別模擬臺僞軍的T82型雙管20mm高炮和M1型40mm高炮

在演習中通過場景設置增強敵情意識,除了用具體的建築、裝備來模擬之外,文字標識等要素也必不可少。比如在朱日和訓練基地裏的城市戰演習場,就有著名的“海峽情緣火鍋”等模擬店鋪招牌;而在《國防故事》9月17日的報道里,演習中那座模擬臺僞軍油庫,內外也隨處可見藍底白色、字體頗爲“臺肯”的繁體字。

▲此次演習模擬奪佔臺僞軍油庫的目的,是爲我空降機械化部隊補充油料;隨着空降兵機械化程度的提升,也爲大規模空降部隊的後勤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

這些“死要素”都齊全了,“活藍軍”那就更不能少。在關於空降兵藍軍分隊的報道中,模擬指揮所裏還出現了陳水扁時期臺僞軍戰略指導方向八字方針“有效嚇阻、防衛固守”(2009年馬英九時期改爲“防衛固守、有效嚇阻”,2017年蔡英文時期改爲“防衛固守、重層嚇阻”)。這幾個大字兒一擺,可以說氣氛是基本到位了。

▲就是下面這個畫風太熟悉的獎狀,讓人感覺“貴部一定早就被阿共滲透了”

▲可見指揮所裏還有一些臺僞軍編制情況表

不過除了營造區分度的“類外軍”迷彩作訓服之外,多數假想敵部隊很少能用上和模仿對象類似的裝備。說起來,當初在開始接裝中國爲之研製的“哈立德”/MBT-2000主戰坦克之後,巴基斯坦陸軍曾表示願爲我軍提供一批退役封存的M48A5坦克(類似臺僞軍在M48A3坦克上升級而來的CM-12),供假想敵部隊使用。不過當時考慮到這些車的車況問題,以及M48A5的性能特別是火控系統相比CM-12有所不如等原因,這件事最終沒有成行。

▲能看出來衣服不是自己人就行

▲至於“模擬某軍”這說法也正常,臺僞軍確實不是“外軍”,公開報道里又不好直着說,就只能這樣了——跟“某國自衛隊”性質差不多

而在報道空降兵支援保障力量時,還出現了一輛外形酷似六輪版“山貓”全地形車的牽引車。實際上,這是我軍引進的英制ATMP(All Terrain Mobility Platform的縮寫,意爲全地形機動平臺)全地形車,由英國“超級貓”(Supacat)公司生產。ATMP空重1.85噸,最大載重1.6噸,最大公路速度64千米/時,有多種變形車輛,於1988年裝備英軍,廣泛用於空降部隊的機動、特別是牽引重型裝備。

▲對比一下,從車體佈局特別是駕駛員居於右側的特徵不難看出,這是一輛ATMP

不過由於英軍空降兵規模有限,加上這種小車的乘坐體驗不佳,ATMP的總產量也就200多臺,除英軍之外,此前確定的用戶只有巴西和馬來西亞。我軍引進ATMP的具體時間和數量目前尚不可考,但它的引進和裝備,應該也爲後來國產各型全地形車的蓬勃發展,起到了推動和借鑑作用。

▲相比各種“工具車”模式,ATMP的這種“重武裝”構型反而較爲少見

言歸正傳,在圍繞人民空降兵成立70週年的一系列紀念報道中,這些不加掩飾、針對性極強的畫面,就像近期東南方向演習的官方通告中,對“臺獨”勢力越發明確的警告那樣,比起過往官方報道時的千仔細萬小心,這種態度更爲直截了當。無論何時“當那一天來臨”,這樣明確的信號,總能給人們更強的信心。

▲雖然說2018年公開報道里用的這種“薄碼”,並擋不住臺島與金門獨特的輪廓,但碼與不碼,本身就是一種態度上的差別

說到在跨海登島作戰中,空降兵能發揮怎樣的作用,這是一個從70年前空軍陸戰第一旅組建伊始就開始研討的課題。早在1949年8月,人民空軍的締造者劉亞樓司令員在請示中央的電報中就提出,“爲準備攻佔臺灣,傘兵登陸對從海上登陸作戰可能發生大的作用”,建議向蘇聯尋求幫助建立空降兵。

▲通過從當時全軍40個軍級單位中抽調,使得空軍陸戰第一旅的戰鬥英雄、模範、功臣比例達到了驚人的93%,其目的就是使部隊能很快擔負起解放臺灣的作戰任務

雖然蘇聯教官當時急於開始正規軍事訓練,不同意政治教育先行(反正等到1991年我們也看到了蘇軍的結局),但旅領導仍堅持用兩週的時間,對當時部隊裏因和平思想、居功驕傲和害怕跳傘等原因產生的思想問題(有人甚至脫離部隊),進行了集中政治教育;特別是進行了光榮傳統教育,以各個老部隊互相學習的方式,把我軍作爲一個集體的好作風發揚開來,強化了組織紀律性。

▲雖然在蘇聯人看來,“這半個月能讓你們多跳好幾次傘”,但對於一支需要在敵後戰鬥,需要時刻心懷爲祖國統一而奮不顧身精神的部隊來說,這半個月的加鋼淬火必不可少

在解放臺灣的計劃推遲後,空降兵也隨着全軍正規化建設的步伐而不斷建設完善。此時臺僞在美國的支持下初步完成了軍力重整,其軍心民心相比剛剛敗退寶島時也已有所回升,僅憑一個精銳傘兵師已經不能滿足當時對臺作戰的要求。因此人民空降兵開始向教導師的方向轉型,爲擴編做準備。

▲摘自1950年6月23日粟裕《關於對臺灣作戰問題的報告》,可見在抗美援朝戰爭之前,我軍領導人就明確了這一認識

到1961年中央決策把功勳卓著的15軍改建爲空降兵時,“解放臺灣”的優先度仍然在“對付帝國主義侵略”之前。根據空降兵軍暫行編制,空降15軍成軍時全軍共18810人,雖然相比粟裕大將期望的25000人尚有落差,但以我軍當時的空運能力,這一規模已經非常龐大。

▲爲此在1962年,人民空軍甚至決定將當時唯一的運輸機師劃歸空降兵領導(1966年6月調出);人民空降兵形成“從軍長到戰士人人能跳傘”的能力,離不開人民空軍的支持

等到國防壓力轉移到蘇聯方向時,爲了應對蘇聯全面進攻的可能性,人民空降兵的建設一度需要朝着敵後大規模破襲滲透方向轉型。雖然在1970年完成了擴編到32000人的計劃,但其中大多數人要想實現傘降基本都得靠運-5,更不要說重裝備了。這種超大號“朝鮮式空降兵(朝鮮稱之爲“狙擊兵”)”,是很難適應跨海登陸作戰要求的。

▲1985年大裁軍,對於空降兵來說只是通過師改旅初步解決了“瘦身”問題,作戰目標也以對蘇方向爲主,其他問題仍受困於空運力量的規模和質量而難以解決。這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空降兵訓練的一組畫面

進入90年代,空降15軍從廣州軍區空軍建制下改歸空軍直接領導,再次明確了作爲對臺快反部隊的定位;例如“上甘嶺特功八連”所在的空降旅(當時編制),就在1990年被確定爲全軍首批應急機動作戰部隊。隨着大型運輸機陸續裝備(儘管數量不是很多),這支爲祖國統一而生的部隊,終於開始朝着打贏成建制跨海空降作戰的目標前進。

▲1992年7月-10月,空降兵首次使用伊爾-76完成整建制空降一個連隊的全載密集空投空降試驗,首次使用運-8C完成機尾雙路密集跳傘,走出了向“大飛機”時代轉型的第一步;隨着運-20、運-9批量裝備部隊,大飛機數量逐漸不再是制約空降兵投送能力的桎梏

之後幾十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翼傘滲透、重裝空投、要點奪控、空地一體、空中突擊、合成改革......作爲一個門外漢,咱在這裏就不多囉嗦了,沒有人比他們自己更清楚,在那一個個關鍵詞背後,有着多少一代代人民空降兵爲了準備那場“宿命之戰”所付出的青春年華。

短短三期推送,稱不上什麼“專題”,只是值此節日代表我們自己,向這支功勳卓著、英勇頑強的部隊致以最高的敬意,祝願他們未來爲祖國和人民再立新功!

▲永遠戰鬥在救災的第一線,是空降兵的錚錚誓言

▲新裝備列裝後短短數月就在演習中亮相,快速推動着空降兵的機械化和信息化

▲老前輩的深情寄語,定將化爲後來人的不竭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