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隨着日本侵略者在華北地區的一步步推進,中日之間的最後決戰不可避免,但由於多年的戰爭和軍閥的分離主義,當時的中國軍隊形成了一個複雜的派系,其武器裝備也被稱爲“萬國裝備”,雖然德國大炮、捷克機槍等優秀武器偶爾也有,但大多是自制或進口的,而且很多都是過時的,甚至有不少是清末的武器。

1934年12月,隨着日本侵略者在華北地區的一步步推進,中日之間的最後決戰不可避免,但由於多年的戰爭和軍閥的分離主義,當時的中國軍隊形成了一個複雜的派系,其武器裝備也被稱爲“萬國裝備”,雖然德國大炮、捷克機槍等優秀武器偶爾也有,但大多是自制或進口的,而且很多都是過時的,甚至有不少是清末的武器。

相比之下,日本軍隊自明治維新後一直致力于軍隊的標準化,實現了武器裝備和後勤物資的統一,軍事機構也是統一的,此外,極其殘酷的訓練使日軍的戰鬥力成爲亞洲最好的,因此,國民政府軍委委員長蔣介石決定從調整軍隊結構入手,逐步縮小與日軍的差距,以應付隨時可能到來的全面抗戰。

第一次軍事整頓導致了中原戰爭的爆發

提起軍隊改組,早已是家常便飯,早在北伐末期,蔣介石於1929年初在南京召開全國調度會,試圖統一和重組蔣、馮、閻、桂等新軍閥的勢力,然而,他們立即遭到各種力量的抵抗,馮玉祥、閻錫山甚至離開南京,把蔣介石一個人留在會議廳,此後,爲了改組軍隊,蔣介石與反蔣派系爆發了多次激烈的衝突,甚至引發了一系列的戰爭,如蔣豐戰爭、第一次蔣介石戰爭。

尤其是1930年的中原戰爭,也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的軍閥混戰,交戰各方多次在河南、安徽、山東等省投入數百萬兵力,給人民帶來極大的悲痛和痛苦,最後,東北軍主力張學良加入戰鬥羣,他雖然幫助蔣介石建立了中原,但也使東北空虛,給了日本侵略者可乘之機,他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佔領了東部三省。

這次整頓是爲了抗日的民族大義

然而,從1934年12月開始的軍隊改組進行得非常順利,沒有導致另一場戰爭,不僅閻錫山的晉綏軍、李宗仁的新桂派,過去一直抵制整編的滇軍、川軍等西南部隊也配合得很好,那麼,爲什麼這次重組如此有效?

1929年的改組是蔣介石消滅異見人士的一種手段,在整個部署過程中,除了解除武裝外,整編全過程對宋子文和江浙財閥提出的削減軍費、休養生息等建議熟視無睹,然而,這次重組不同,“一月十八日”和“九一八”日寇在全國掀起了“反日情緒”,蔣介石及時提出全軍計劃,開始準備抗日戰爭,還有“建立國防領導體制”等九項計劃,立即得到全國的支持。

過去馮、燕、桂三人的對立已不再強大

1929年召開調度會時,北伐戰爭剛剛結束,國家剛剛完成正式統一,蔣介石40萬中央軍的實際控制區離江南幾個省不遠,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也支援了40萬人,閻錫山的第三集團軍也支援了近30萬人,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雖然只有20萬人,兵力最少,但不是歸桂軍,就是剛剛編入的湘軍,它具有強大的戰鬥力,不可低估。

在整個軍隊中,馮玉祥的西北軍已經瓦解了,其中,梁冠英的25路軍和孫連中的26路軍已將馮棄交給蔣介石,其餘則被分成韓福耀的3路軍和孫連忠的29路軍,兵力較弱,李宗仁的新桂派幾經失敗,退居廣西一隅,雖然剩下的閻錫山靠運氣保住了自己的力量,但他的部隊卻一直很弱,能夠與上鎮作戰的第三十二軍和第三十五傅作義軍已分別在河北和綏遠獨立發展,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夠的。

中央軍隊的力量是壓倒性的

中央軍隊作爲蔣介石的直接力量,自然是這次整編的最大贏家,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央軍陸軍師共有37個師,5個獨立旅,1個騎兵旅,2個炮兵旅,其中17個師是在德國軍事顧問的幫助下成立的德軍輕步兵師,這些裝備精良的部隊是後來松湖戰役的主力軍,在1938年以前全部精疲力竭。

除中央軍外,李宗仁、白崇禧的廣西軍戰鬥力排名第二,共有20個師,他們都是廣西子弟兵,他們奉命改組爲七個師,編制減少了一半以上,值得慶幸的是,廣西人民同盟一直井井有條,幾萬名部隊裁軍還沒有復員,散落在廣西各地,爲全面抗戰爆發後軍隊的迅速擴張打下了基礎,此外,其餘7個師全部編入國防軍後,國民政府全額支付,大大減輕了土地貧瘠、人民貧困的廣西的財政壓力。

晉綏軍組建後,編制翻了一番,西北軍不變

閻錫山的晉綏軍是這次整編中的一部奇葩,堪稱民國全軍的“巔峯之作”,閻錫山,軍長,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經過一系列的弄虛作假,他不僅完成了蔣介石在賬本上強行鎮壓的整編任務,而且把晉綏軍從11個師3個獨立旅擴大到11個師12個獨立旅,他沒有減少兵力,而是增加了12個新兵團,抗日戰爭爆發後,新設的12個團迅速擴充爲旅,1942年又擴大到10個師。

蔣介石選擇了區別對待分裂的西北軍,孫連中、梁冠英,本來就隸屬於中央軍隊,不應儘可能削弱他們的力量,孫連中的部下甚至爲一個德軍師贏得了一席之地,至於韓富川、宋哲源等部隊,由於河北、山東已處於抗日戰爭的前沿,形勢極爲敏感,蔣介石三思而後行,決定推遲對這兩個部隊的改組,甚至同意自行擴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