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專家:安倍親弟弟、日本新防長 是一個堅定的親臺派

(原標題:陳洋:安倍親弟弟,日本新防長,一個堅定的親臺派)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陳洋】

9月16日,伴隨菅義偉當選日本第99代首相,菅義偉內閣也於當天正式成立。從當選自民黨總裁後,在內閣成員的人事安排上,可以看出菅義偉在很大程度上延續了安倍政權的人事框架,比如麻生太郎繼續擔任財務大臣、茂木敏充繼續擔任外務大臣、小泉進次郎繼續擔任環境大臣等。

然而,作爲安倍晉三胞弟、“親臺”立場鮮明的岸信夫出任防衛大臣,或許是安倍留下的另一份政治遺產,並將對今後日本與周邊國家的關係產生影響。

日本新任防衛大臣岸信夫

不知兄長是安倍

1959年4月1日,岸信夫在東京出生,他是日本前外相安倍晉太郎與安倍洋子的第三個兒子。岸信夫的長兄是安倍寬信、二哥是安倍晉三。安倍寬信沒有像兩個弟弟那樣從政,大學畢業後進入三菱商社工作,目前是三菱商社包裝公司總經理。由於安倍洋子的哥哥、日本西部石油董事長的岸信和一直沒有子嗣,所以安倍洋子在與安倍晉太郎商量後,決定把孩子直接過繼給哥哥撫養,由此孩子的名字就叫做岸信夫。

被過繼後,岸信夫和父母也生活在東京,儘管岸家與安倍家之間的往來互動很密切,但岸信夫直到上大學前都把安倍晉三當作表哥,把日本前首相、安倍洋子的父親岸信介當作祖父。岸信夫今年初在接受日媒專訪時曾回憶,“我和父母住在東京,所以是作爲表親與安倍家相互走動。但是,岸家和安倍家的關係不是一般的密切,所以我和安倍晉三的見面次數要比一般堂兄妹的見面次數多,在我看來,即使上了高中,關係最好的親戚也是‘表哥’安倍晉三。”

岸信夫的外祖父是被稱爲“昭和之妖”的岸信介。由於岸信介擔任首相期間(1957-1960),岸信和曾擔任內閣總理大臣祕書官,所以岸信夫在小的時候是與外祖父一起生活。岸信夫在回憶童年時光時,曾提到“小的時候,我們家的氛圍與一般家庭不同。比如,當我早上起牀的時候,就看到家裏有很多不認識的人,他們正在和外祖父坐在一起喫早飯。也許在外人看來這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家庭,但對我家來說,是很正常的,沒有私人生活的家庭。”

不過,岸信夫也強調,童年時候雖然不太喜歡這樣的家庭氛圍,但外祖父岸信介是一個非常親切的老人,“記得有一次出遠門,在外面住了一段時間,但突然覺得有些無聊,可能是因爲我已經適應了家裏那種熱鬧的氛圍了吧。”

長期以來,岸信夫並不知道自己和安倍晉三是親兄弟關係。1976年,岸信夫考上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部,當向大學遞交個人資料時,岸信夫才驚訝地發現自己戶口本上寫着“養子”兩個大字,才明白自己其實是安倍家的孩子。岸信夫後來回憶稱,“突然發現安倍晉三是親兄弟,內心有些混亂。自己的叔叔原來是父親,嬸嬸原來是母親,我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整理好自己的心情。”據悉,岸信夫當時因爲這件事而整整鬱悶了一個月之久。

1981年岸信夫大學畢業後,進入日本住友商社工作,先後被派往美國、越南、澳大利亞等地工作了20年。2002年,岸信夫從住友商社辭職,而此時他的哥哥安倍晉三已經在日本政壇摸爬滾打將近10年(安倍於1993年首次當選衆議院議員),並因在對朝問題上表達強硬態度,而成爲日本政壇一顆新星。經過兩年的努力,以及在兄長的支持下,岸信夫於2004年當選參議院議員,由此正式進入日本政界。

2011年,岸信夫在衆議院選舉中獲勝,由參議員轉爲衆議院。此後,岸信夫先後在擔任過防衛省政務官、外務副大臣等職務。不過,在擔任防衛省政務官期間,岸信夫曾受過處分。2008年11月,時任日本航空自衛隊幕僚長田母神俊雄發表美化日本侵略戰爭的論文,防衛省以沒有發揮充分監督作用爲名,對包括岸信夫在內的7名主要官員予以減薪等處分。

儘管與安倍晉三是親兄弟關係,但岸信夫平時也很難見到安倍。岸信夫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安倍首相很忙,不過在新年假期或暑假,我們會一起打高爾夫球,進行家庭聚會。”“我和兄長關係很好,但到了這個年紀,想必大家都一樣,不管關係多麼親密,見面的機會也是越來越少。”

安倍晉三(中)與岸信夫(右)(圖源:新浪網)

岸信夫有兩個兒子,長子岸信千世是日本富士電視臺的記者,次子岸智弘則在日本三井不動產工作。不過,岸信夫的這兩個兒子都沒有進入政壇的意願。

“超級友臺”

自菅義偉決定讓岸信夫擔任防衛大臣後,臺灣島內的一些綠媒就異常興奮,比如《自由時報》在16日的報道中就詳細介紹了岸信夫的出身和履歷,稱岸信夫是促進日臺友好的“日華議員懇談會”的核心人物,經常訪問臺灣,並特別強調“日本新內閣對臺灣超級友好”。臺灣島內綠媒之所以如此亢奮,主要就在於岸信夫是日本政壇著名的“親臺派”。

岸信夫長年擔任“日臺青年議聯”會長、“日華議員懇談會”幹事長,在臺灣擁有深厚人脈,可以說是安倍晉三“對臺外交”的關鍵人物。實際上,觀察岸信夫與臺灣民進黨當局交往的過程,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安倍晉三與蔡英文此前會頻繁地在推特上互動了。

2014年2月,也就是第二次安倍政權成立後不久,岸信夫揚言要推進日本版“臺灣關係法”,從法律層面保障日本與臺灣的關係。儘管最近幾年,岸信夫的聲調降低,但始終沒有放棄推動日本版“臺灣關係法”的立法工作。

2015年10月,時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訪問安倍晉三故鄉山口縣,除了親自前往機場接機外,岸信夫還全程陪同,當時就有觀點認爲岸信夫是代替安倍晉三盛情款待蔡英文。

2016年1月,岸信夫與當時正在日本訪問的臺北市市長柯文哲在國會內舉行會談,並表示希望以自己擔任會長的“日臺青年議聯”的活動爲主,活躍與臺灣方面的“議員”交流。同年5月,岸信夫率團訪問臺灣,並與蔡英文舉行會談。根據臺灣“中央社”當時的報道,岸信夫此行的目的是祝賀蔡英文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

2019年底,岸信夫在接受《產經新聞》下屬雜誌《正論》專訪時表示,期待日美臺進行安保對話,並可從民間的“第2軌”對話做起。岸信夫認爲,美國有一部“臺灣關係法”,在安全保障上可守護臺灣,而日臺關係雖好,卻沒有相當於“臺灣關係法”的法律。他還建議稱,如同美國派遣軍人進駐“美國在臺協會”一樣,日本也應建立相同的體制,派遣主力級自衛隊員進駐在臺北的“日本臺灣交流協會”,這可與臺灣的軍方建立關係,以防有意外事件發生。

在臺灣的國際參與問題上,岸信夫認爲,日本應更加積極支持並協助臺灣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民航組織等。在日臺交流方面,他則建議稱,日本政府可以推動政要訪臺,日臺沒有邦交,外務大臣不可能訪臺,但可以派副大臣級別的官員訪臺。

2019年3月,“日華議員懇談會”在東京召開年度會議,岸信夫在臺上宣讀力挺臺灣的決議文,“日華議員懇談會認爲憑藉力量改變現狀是國際社會的威脅,在尊重自由、民主及法治等基本價值觀之下,將與臺灣攜手維護國際秩序。”

2020年1月12日,在蔡英文贏得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第二天,岸信夫就迫不及待地前往臺灣,與蔡英文舉行會談,祝賀她再次當選。岸信夫表示,日本與臺灣、美國一樣,都着眼自由、民主的“印太戰略”,期待日本與臺灣關係更加緊密,共同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岸信夫無法於5月20日前往臺灣參加蔡英文的就職典禮,但這並沒有成爲他向蔡英文送祝福的阻礙,岸信夫率領“日華議員懇談會”事先錄影向蔡英文表達祝賀。

由於多次率領自民黨國會議員訪臺拜會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所以岸信夫7月30日在得知李登輝去世後,第一時間在個人社交網絡上上傳他於李登輝的合照,並悲痛地寫道“臺灣民主之父、亞洲偉大的這人李登輝‘前總統’去世,謹致哀悼。”8月3日至7日,臺灣“駐日機構”設立悼念李登輝簽名處,岸信夫第一天就帶着妻兒前來悼念。此後,8月9日,岸信夫又與日本前首相森喜朗等人專程前往臺灣,弔唁李登輝。要知道,當時日本與臺灣還沒有完全恢復通航,從岸信夫第一時間表達“悲痛之情”,到迫不及待地前往臺灣進行弔唁,不難看出岸信夫對臺灣的“特殊之情”。

岸信夫弔唁李登輝,圖片來自日媒

中日關係或面臨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岸信夫除了“親臺”外,還曾發表過一些對華強硬言論。比如,2005年2月,日美安保協議委員會發布了一項共同聲明,其中提到“圍繞臺灣海峽問題,敦促通過對話和平解決”。日本和美國在中國臺灣問題上說三道四,當時遭到中方的強烈不滿。對此,岸信夫在當年3月16日的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上表示,“日本和美國敦促和平解決臺灣問題,並要求中國提高軍事領域的透明度來發揮在亞太地區的責任,這是理所當然的。”

2010年9月,中日在釣魚島海域發生撞船事件。在同年10月8日的參議院審議中,岸信夫就批評當時的民主黨政權在對華方面的軟弱——“這次在‘尖閣諸島’發生的撞船事件,難道不是中國趁機進軍海洋的結果嗎?”“今後,日本因屈服中國的壓力,在領土和領海問題上做出讓步,這將成爲日本外交史上最大的失敗。”

誠然,岸信夫的前任河野太郎在擔任防衛大臣期間,也曾發表過若干不利於中日關係發展的言論,但河野更多的是爲了藉助攻擊中國來提升自身的影響力,爲今後競選自民黨總裁贏得籌碼,未必表明他發自內心的反華,不然也就不會有河野太郎在擔任外相期間,積極推動中日關係改善了。然而,與河野太郎有本質不同的是,岸信夫的“親臺”立場十分清晰,他自身的政治資源有限,即使再怎麼打“中國牌”,岸信夫也難以在仕途上邁上更高的臺階。因此,作爲防衛大臣的岸信夫今後如果發表強硬對華言論,當然包含了謀取政治利益的目的,但更多的可能就是出自內心的真實表達,並極有可能轉爲實際行動。這一點值得我們關注。

最後,日本新首相菅義偉讓“親臺派”岸信夫出任防衛大臣一職,不論是出於“報恩”安倍晉三,還是單純的人事安排,抑或是推進新安保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但至少表明菅義偉政權今後在東海、南海以及釣魚島等問題上,採取強硬對華政策的可能極大提升,在配合美國戰略部署的同時,深化日美同盟關係。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林啓輝_NB1306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