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美国好莱坞经典战争大片和后来问世的一系列单人称射击游戏中,班组机枪猛烈的火力横扫一切,而喷火器的烈焰席卷敌人,这两种武器无疑让人感到其步兵作战时威力无穷。多数人此时会认为,美军士兵们肯定非常喜爱操纵这两种武器的人,因为他们由此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胜算。然而根据美军一份武器实战结合的调查报告显示,多数士兵都十分恐惧甚至有些厌恶机枪手和喷火兵。

越战中,美军步兵分队对于手持M60机枪的兰博们爱恨交加

对爱好军事的人来说,越战中美军步兵作战的招牌之一就是强壮如《第一滴血》系列电影中兰博那样的机枪兵手持M60通用机枪疯狂扫射可能存在敌军的丛林和掩体。越战时期,一个美军步兵连拥有6挺M60,其使用组包括机枪手、副射手和弹药手,由于北越基本没有装甲单位,所以美军步兵连几乎都会把无后坐力炮搁置后方而将M60的数量增加,因为基层步兵指挥官认为这种武器的火力密度压制威力是无可取代的。其中主射手携带机枪和300发基数弹药,随身配备一支手枪用于防御,而副射手则携带枪管袋、支架以及300发备用子弹;由于后座力巨大,所以M60要想以相对较高的精度进行火力压制则需要架设在三脚架上,所以副射手就需要携带三脚架和900发子弹,其负担可想而知。此外,副射手和弹药手也和其他普通步兵一样还要携带M16自动步枪及其弹药,而班组其他步枪兵也需要额外携带一份机枪弹药。无疑,在不利于机械化设备展开的越南丛林中,美军步兵的负荷压力可想而知。虽然一般使用M60机枪的士兵体格需要高大强壮,但如同扛步枪一样将其扛在肩头,纵然如兰博也会压力巨大。一名美军士兵回忆每次携带M60就好像肩上扛着一头猪,走起路来感觉永远如同腿绑沙袋上坡,机枪的金属部件有时还会无视薄薄的热带雨林用军服,将身上划得处处是血痕。

沉重的M60机枪及其配套组件和弹药无疑让美军负重压力骤增

按照操作手册内容来看,M60的使用方式偏向于3-5发点射,这要求射手必须有本能收放水平,才能避免无谓的射击。然而越战时这些美军机枪手往往会陷入疯狂射击状态,甚至一分钟内打光500发子弹!由于该枪使用和M14步枪一样的7.62毫米弹药,所以远距离抗风性能明显强于后来口径5.56毫米的M249,无论是在当年的越南雨林还是在今天多石干燥且地形复杂的中东,M60都能顺利撕裂土墙,树木和沙土石坑导致隐藏在其后面的人体目标被瞬间撕裂。而M249由于子弹重量不足,所以远距离精度甚至不如M60,其威力也同样差距悬殊,而中东山区多发的大风更使其弱点突出,因此美军甚至计划将M60改进翻新后使用。所以,火力强大的优点极大掩盖了M60笨重的问题,美军海豹突击队、绿贝雷等特战单位一旦深入敌后面对大战时甚至会设法将M60的弹药携带量提升到三千发!但M60犹如战场镰刀一样的威力也让美军步兵分队因此陷入危险,因为该枪射速快噪音大且射击特征明显,北越那些神出鬼没的狙击手和枪榴弹发射者经常会很快注意到其位置,并将美军M60机枪组作为重要目标第一时间消灭。越战时美军记录到,一人用M60扫射,另一人供弹,其他人警戒,但北越狙击手的子弹可能会因为M60而找上任何一个在其附近的人。所以,M60机枪组成员因此又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当年美军对喷火器的应用水平可谓无人可比

在攻坚作战中为美军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喷火兵被己方排斥的程度,比M60机枪组绝对有过之无不及。人类对烈焰的恐惧是一种原始本能,所以将火用于战场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早在中国宋朝和中世纪阿拉伯时代,各自的军队就都研发过可燃烧物质的特殊装置。而古希腊时代,由硝石、硫磺、石油、火药、石灰制成的希腊火更是可以让任何粘住的物体持续燃烧而几乎无法熄灭。一战时期,德国工程师费德勒首次提出现代化喷火攻坚武器的构想,即通过喷枪传送支撑杆,将燃料和气体推进系统结合,最终形成了最初的喷火器。一战中德军专门组建了喷火工兵分队,由此极大改变了围绕重机枪的双方堑壕战僵局,德军喷火兵也成为协约国最恐惧的敌人,一旦被俘就会被枪决。历来对新事物十分感兴趣的美国也很快注意到这种武器的优势,进而在二战中发展出了M1和M2系列喷火器。美军武器机构报告表示,一战之前喷火器的燃料主要是石油和汽油混合,只能通过先点燃汽油降低燃点才能顺利点燃,虽然由此产生的扇形烈焰可以穿越拐角或缝隙让对方无法藏身,但粘稠度较低,遇到空气阻力就会迅速降低效果进而影响射程,此时单纯的压力调整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强测风和逆风时甚至可能会让火焰回射伤及发射者自己。而且粘度较低还会极大加速燃料消耗,进而影响射程,虽然德军曾添加沥青等物质提升粘稠度进而兼顾输送系统压力和点火便利度,但却导致燃料箱容积降低。而美军经过各种化学物质混合后研发了凝固汽油弹,其成分为25%萘酸铝和75%椰子脂肪酸铝皂,一旦附着在目标身上就会持续高强度燃烧。很快喷火器的燃料也使用了这种物质,并且一线部队还会适当调整这种混合燃料的比例。此外美军新一代的M2喷火器借鉴了日军百式的射弹点火模式等先进之处,可靠性和威力大幅增加。

由于特征明显,喷火兵及其所在分队很容易遭到敌人集火

实战证明任何人如果被摄氏1200度的喷火器烈焰波及,粘稠燃料就会紧紧附着身体直到将目标全身烧伤甚至烧到骨头!而且被害者还会因热空气和油烟迅速呼吸衰竭,此时无论浇水还是打滚都很难灭火。即使有幸活下来长期治疗,也会落下可怕的重度烧伤而终身残废。面对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要塞工事时,喷火器射出的烈焰可以因粘稠混合燃料附着在内壁上而实现拐弯燃烧,让敌人毫无躲藏余地。而且烈焰还会迅速消耗封闭空间内的氧气并制造致命的一氧化碳,同时烈焰即使没有第一时间杀伤工事里的敌人,也会迅速破坏砖混结构混凝土的建筑主体,使其在之后更容易被爆炸物或炮弹摧毁。其内部的武器、通讯以及弹药还很可能因高温而变形失效,最终大大降低火力点的防御水平,甚至引发其内部殉爆。对车辆一类目标,喷火器的烟雾会导致其空气过滤器被堵塞进而导致引擎故障,或燃烧的混合燃料渗入导致其内部管道起火进而发生爆炸。从太平洋战争到越南战争,喷火器还十分适合对植被茂密的区域进行定点清除,使敌人无法因此隐蔽。太平洋战争中,坚守在地堡内的日军往往带着命换命思维和美军死拼到底,他们甚至可以无惧美军坦克、重型炮弹和航空炸弹,但他们发现美军喷火器的烈焰袭来时,其武士道精神也无法掩盖其恐惧,此时他们宁可跑出火力点选择主动被美军机枪放倒。

目前,喷火器多半作为战略储备武器而不再应用于一线

美军某条例中告诉士兵,战场上尽可能让自己看起来无足轻重,因为敌人的子弹也是有限的,他们会挑选看上去很重要的目标。而威力巨大的喷火兵战场生命有时几乎以分钟来计算,早期喷火器的罐子缺乏防御,一旦被弹片击中也会导致巨大爆炸进而让喷火兵及其身旁战友化为灰烬。二战时美军喷火器虽然进行了隔离处理,安全系数大大提高,但喷火器整体重量却相当大,无疑让喷火兵无法迅速机动规避敌人的射击。而且喷火器有效射程往往不超过三十米,这就需要喷火兵接近到极其危险的同归于尽距离,再加上喷火器特征明显,所以深知厉害的敌人一旦发现美军喷火兵就会集合所有武器射击。根据冲绳美军一份报告显示,喷火兵的一线阵亡率甚至超过了8成!但喷火器在步兵攻坚时的作用又十分重大,所以步兵分队往往要额外抽调不少步枪手和机枪手进行掩护,并保证自己和喷火兵时刻变化位置。一战时德军的喷火分队往往人数不低于20,除了喷火兵外还有携带大量手雷、块状炸药的步兵用于摧毁敌阵地铁丝网等障碍物,步枪和冲锋枪也要随时火力压制。二战和越战时期美军也秉承了这种步兵分队支援理念,而且甚至要专门出动迫击炮和火箭筒进行远程支援,一名美军士兵回忆,如果自己没有伴随喷火兵,那么日军狙击手和机枪不会轻易浪费火力在自己身上,但如果他们发现喷火兵,那么自己所在分队就要面临从狙击手到轻重机枪甚至掷弹筒步兵炮的覆盖,阵亡率将直线上升,所以自己任何时候都不希望身旁有喷火兵。

单兵云爆弹的燃烧效应完全不亚于传统喷火器

随着步兵武器战术和技术提升,笨重且射程低的喷火器逐步无法满足需要进而基本退出了战场,大多数国家现在只将其作为战略储备物资,只有在处理生化危险品时才再度启封。后来,一些军事强国已推出了新的火箭式远程燃烧武器,例如美军就在越战后期专门推出了四联装火箭弹发射装置,该装置远比喷火器射出远且对射手安全的多,不但不占编制而且还无需专门抽调更多人用于火力掩护。此外,解放军也推出了PF97式单兵云爆弹,其原理是利用大气压进行破坏,不但可以产生爆炸燃烧气体,而且还会形成广阔的破片和温度场杀伤效应,有效作用超过两百米。从M60机枪再到喷火器,都体现了大威力步兵武器的双刃剑效应,所以真实的战斗中兰博一类手持大杀器的战士,虽然的确可能成为敌人的噩梦,但也容易将噩梦波及到自己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