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與疫情有關?上半年我國貨幣流通速度創24年新低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段煉    

回顧近年來的數據變動,已多次出現廣義貨幣量超過國內生產總值2倍的情形。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測算發現,近35年來,貨幣流通速度呈整體下降態勢,2019年貨幣流通速度若以M2爲基準測算,則不到0.5,具體爲0.4988。也就是說,在完成當年國內名義總收入的交易中,平均每1元貨幣一年內流通不足1次。

若以半年爲期限測算貨幣流通速度,2020年上半年已創24年來新低。這在日益便捷的數字化支付背景下,實在耐人尋味。貨幣傳輸速度下降的另一面是各部門槓桿率進一步抬升,2020年上半年,我國槓桿率上升21個百分點。

中國銀行研究院近期出爐的報告指出,寬鬆貨幣政策能夠在短期內迅速見效,推動經濟儘快走出困境,但經濟的行穩致遠不能僅依賴貨幣政策刺激,需要市場化行爲推動才能確保經濟復甦後的可持續增長。從全球範圍看,貨幣政策普遍面臨效果有限的問題,同時貨幣政策的持續寬鬆會成爲金融風險暴發的誘因,因此經濟復甦必須依靠自發性經濟活動的恢復。

1996年以來,半年期貨幣傳輸速度整體呈下降趨勢。圖爲合肥市民在一家超市內購買蔬菜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 IC photo 楊靖製圖

過去35年間貨幣流通速度整體下降

若以M1爲基準測算貨幣流通速度,結果顯示,自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貨幣當局實施刺激政策後,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貨幣流通速度大幅走低。從去年的情況來看,儘管這一指標環比有所回升,達到1.72,但從過去35年的期限來看,依然處於低位,特別是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貨幣供應速度都低於2010年,並且在2017年創下歷史最低水平——1.5301。

不管是以M2爲基準還是以M1爲基準計算,結果都指向,過去35年間貨幣流通速度整體上不升反降。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曾在《經濟研究》期刊上發表文章指出,貨幣流通速度是貨幣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問題,這不僅涉及貨幣需求以及貨幣供給政策的調整,而且其本身的變化一方面是宏觀經濟環境變化的結果,另一方面反映出宏觀經濟的許多問題。

根據央行官方信息,貨幣流通速度是指,同一單位的貨幣在一定時期內充當流通的次數,是決定商品流通過程中所需要貨幣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流通中貨幣數量的不足。

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行長徐諾金曾指出,貨幣流通速度下降意味着儲蓄難以直接有效地轉化成投資。

M2既是廣義貨幣供應量,同時也是存款性金融機構的總負債。金融機構吸收存款後,通過貸款擴張總資產,既是創造貨幣的過程,也是將儲蓄轉換爲投資的過程。貨幣流通速度(GDP/M2)下降,意味金融機構需要增加更多的負債來支撐GDP的增長,即金融效率在下降。

徐諾金還指出,貨幣流通速度下降也意味着債務負擔上升,進一步影響企業投資,導致不良循環。

上半年貨幣流通速度創下1996年以來最低

由於目前尚在年中,2020年年度貨幣流通速度還未可知,但如果以半年爲期限看貨幣流通速度的話,可將2020年上半年貨幣流通速度與此前的同期限表現對比。

統計測算結果顯示,2020年上半年,以M2爲基準的貨幣傳輸速度爲0.2139,是自1996年以來最低水平。而且結果同樣顯示,1996年以來,半年期貨幣傳輸速度整體呈下降趨勢。最高水平爲1996年下半年的0.5182。

2020年上半年貨幣傳輸速度創下有記錄以來最低,這或許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有關。

根據國家統計局通報的數據,上半年,我國GDP爲45661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下降1.6%。在GDP下降的情形下,貨幣供應量反倒大幅增加。

6月末,M2同比增長11.1%,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2.8%,增速均明顯高於2019年。上半年,央行三次降準,此外還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共計1.8萬億元。

GDP下降,貨幣供應增加,對應直接結果就是貨幣流通速度進一步下降。這可以結合支付數據來看。根據2020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報告,一季度,全國銀行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630.76億筆,金額883.24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5.23%和5.20%。

銀行卡人均消費金額爲1.80萬元,同比下降11.02%;銀行卡卡均消費金額爲2960.63元,同比下降18.64%;銀行卡筆均消費金額爲834.20元,同比下降5.32%。

貨幣傳輸速度下降的另一面是各部門槓桿率進一步抬升。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報告,2020年上半年,我國槓桿率增幅爲21個百分點,由上年末的245.4%上升到266.4%,其中一季度攀升13.9個百分點,二季度攀升7.1個百分點。

央行行長易綱此前也指出,疫情應對期間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階段性,要注重政策設計激勵相容,防範道德風險,要關注政策的“後遺症”,總量要適度,並提前考慮政策工具的適時退出。

經濟貨幣化進一步提升超過美日等發達國家

不過,隨着貨幣傳輸速度整體下降,我國通脹水平並未大幅攀升。即便是疫情以來,我國通脹水平上升幅度依然穩定。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曾指出,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特點是,這些年,隨着政府拍地,以及商品房的出現,投融資主要以土地、房地產等作抵押品,極度擴大了土地和房產的貨幣化。也就是說,中國經濟過去的增長模式是以銀行信用擴張下的貨幣金融爲主導的。多年來發行如此之多貨幣,卻未通貨膨脹,背後機理正是土地、房地產等基礎設施作抵押品促進了中國經濟的貨幣化。

貨幣傳輸速度下降,恰恰對應的是經濟貨幣化的上升。人們通常將M2/GDP作爲衡量經濟貨幣化程度的基本指標,而貨幣流通速度通常以GDP/M2來衡量。

學術期刊《金融研究》曾在文章《中國經濟貨幣化進程:動態演進及實證解說》中指出,實際上,貨幣化程度越高,意味着貨幣和金融體系的作用範圍越大,貨幣的滲透力、推動力和調節功能越強。

上述文章還指出,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經濟貨幣化水平不僅超過了所有發展中國家,同時也超過了美日等發達國家。

央行研究局原局長徐忠曾提到,我國房價上漲過快,一些城市房價遠超合理水平,對消費和投資產生淨擠出效應,導致全要素生產率下降,拉大收入差距,客觀上也推動了經濟中槓桿率的上升,嚴重威脅着宏觀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

自數年前政策層提出“房住不炒”定位,實施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方案以來,至今這一定位依然。今年7月下旬召開的房地產座談會指出,要堅持從全局出發,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爲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城施策、一城一策,從各地實際出發,採取差異化調控措施,及時科學精準調控,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