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红柿妈妈

每个妈妈有了小孩后,都会被问及各种问题,比如:“妈妈,晚上时,太阳公公跑到哪里去了呀”,“妈妈,月亮和星星,白天怎么不出来啊?”

这些幼稚的问题,妈妈很容易就能搪塞过去。但是,生活里的某些问题,却真的很难回答。比如:“妈妈,你为什么要去上班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一旦回答错了,很可能会让孩子陷入沉思,甚至还可能会改变孩子的格局。

“妈妈,你为什么去上班?”三位妈妈的回答,最后一个妈妈最机智

A:你爸爸赚钱少,养不活家

小美很乖巧,她也是个小话唠。周末那天,妈妈做好饭后,就着急换衣服,准备出去上班了。小美刚爬起床,看见妈妈正在换装,就抱着妈妈问:“妈妈,你要去哪里呀?”

妈妈摸了摸小美的脑袋,然后推开了小美,告诉她说:“乖,听话,快去吃饭吧!妈妈要去上班了。”

小美拽着妈妈不让妈妈走,围着妈妈问东问西,“妈妈,你可不可以不去上班啊?”

妈妈愣了一下,不知道怎么回答,干脆就把责任推给了老公:“我不去上班不行啊,你爸爸赚钱少,养不活家啊!”

听了这话,小美委屈极了,她对妈妈说:“妈妈,我可以少吃一点,我很心疼你,你不要去上班了好不好?我们换个爸爸!

分析:当妈妈把责任推给老公,嫌弃老公赚钱少,孩子的心里肯定会很难过。

孩子可能会因为爱妈妈,就把恨意转嫁到爸爸的身上,从而讨厌爸爸的“无能”

这样的孩子,很难打从心里爱爸爸。妈妈的一句回答,却离间了这个家。

B:妈妈上班,是为了挣钱,为了供你上学

小丽家里条件很普通,爸妈都是工薪族。小丽每天起床后,都会看见妈妈留在桌子上的字条:饭在桌子上,吃完了,锁好门,乖乖上学校。落款留言处,签着妈妈两个字,还会画上一个小笑脸。

每天,小丽都是一个人去上学,她看见别的同学都有爸妈送,小丽很羡慕。

有一回,她就给妈妈留了字条,询问妈妈:“妈妈,你为什么要去上班呢?”

结果,妈妈看了后,回复小丽说:“为了你啊,为了挣钱,供你上学呗!”

从那之后,小丽总是闷闷不乐。

分析:小孩子想得到妈妈的陪伴,希望妈妈能跟别的小孩妈一样,送自己去上学。小孩子这种精神上的需求,跟生理上的需求,比如渴了、饿了,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只可惜,有的家长不理解,不仅忽视了,还会错误的拒绝孩子,导致雪上加霜。

小孩子听见妈妈说,上班是为了挣钱,为了供养他上学。那么,孩子可能会有负疚感,带着歉意去学习

还有可能破罐子破摔,不想好好学习了,只想换妈妈陪着自己。

C:妈妈上班,是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这位妈妈在小孩问她,为什么要上班时,她回答孩子说:“妈妈上班,是想奋斗,想变得更优秀!”

简单的一句话,让孩子意识到,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奋斗,就可以变得更优秀。

这样的回答很机智,既没有排挤孩子的爸爸,也没有把压力转嫁给孩子。

孩子听了妈妈这样的回答,心里会充满好奇感。孩子可能会想,上班为什么会让人变优秀呢?我长大了,是不是也要上班呢!

孩子会羡慕妈妈是个大人,会争取努力学习,快点长大。同时,孩子还会对妈妈高度认可,会更加尊重妈妈。

妈妈不同的回答,孩子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高度”

如果说,前两位妈妈的回答,只停留在“一楼”的水平。那么,很显然,第三位妈妈的回答,就更上了一层楼,层次更高些,更有高度了。

高度不同,孩子的眼界自然不同,格局也会不一样。

举个例子来说:邻居家有两个孩子,他们的妈妈每次努力加班,都会在回家后抱怨:

“钱太难挣了,真是太累了,要不是为了孩子,我可真想辞职不干了。”

结果,两个孩子的精神压力很大,只要一学习,就会想到妈妈的辛苦,考试成绩差一点,都会觉得有负疚感。两个孩子越来越内向,彻底被压力压垮了。

当妈妈把负能量,传递给孩子时,孩子会受到冲击。即便孩子再正能量,但当孩子吸收了过多来自妈妈的负能量后,正能量也会被抵消掉很多,孩子很难真正的享受快乐。

妈妈的一句回答,却会影响到孩子的格局,让孩子拥抱不同的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