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劉宗義:印度自以爲把準了中國的脈,所以敢於咄咄逼人)

今年是中印建交70週年,卻也是兩國關係的多事之秋:6月15日,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印軍蓄意越線發動挑釁,造成流血衝突。8月29日,印軍再度非法越線,進入中印邊境西段班公湖南岸神炮山地域;9月7日,印軍再度對前出交涉的中國邊防部隊巡邏人員鳴槍威脅。9月8日,印度陸軍竟然發表聲明,反誣解放軍先開槍。

印方屢屢挑釁,背後有着怎樣的戰略考量?我們是否低估了印度的戰略野心?就相關問題,觀察者網專訪了剛從中印邊境地區調研返回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與南亞研究中心祕書長劉宗義。

【採訪/觀察者網 吳立羣】

觀察者網:近期,印軍多次在邊境向我軍發起挑釁。您剛從邊境地帶調研回來,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在調研過程中的見聞和了解到的情況?

劉宗義:因爲形勢比較緊張,我們沒有到最前線去,只瞭解了一些基本情況。在亞東、吉隆,我們都到了海關。在普蘭,離強拉山口大概還有幾公里的樣子,我們就停下了。班公湖地區我們沒有到達。

在亞東,我們的海關是在下邊,對面的山頭上三面環繞的都是印軍的碉堡,每隔10米、20米就有一個,所以我們是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過去,印軍在前線採取的一直是“蠶食政策”,不斷蠶食我們的土地,佔領戰略制高點,所以中印邊界一線,幾乎所有的戰略制高點都是被印度控制的。

這一次,我們在班公湖和加勒萬河谷稍微採取一點強硬的反制措施,印度就指責我們在“侵略”。西方輿論也是這樣,實際上對我們非常不公平。印度有這種行動已經幾十年了,西方一直是睜一眼閉一眼,我們中國稍微採取一點反制措施,他們就大肆指責。

過去,我們爲了維護兩國關係的大局,給自己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堅持以和爲貴、協商解決。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印度國內和西方都認爲中國忍氣吞聲是一種理所當然的狀態。他們認爲在任何涉及領土邊界的問題上,中國就不能反抗,只能任人宰割。這也讓印度繼續步步緊逼。這種情況讓人非常憤懣。可以說,現在中印出現對峙和流血衝突,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形勢造成的,而是多年積累的惡果。

原先在典角這個地方,在我國領土範圍有一個溫泉。附近的邊民可以去泡溫泉,牲畜身上有了疾病,比如說長了癤癬,也可以趕去泡一泡。現在溫泉完全被印方控制住了。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主要是因爲我們沒有及時的反制,久而久之就受制於人了。

現在邊民們的生活也很艱難。年輕人基本上沒有動力像那些五六十歲的老年人去積極地守邊、反蠶食。因爲作爲普通民衆來說,他們守邊就意味着要把自己的牲畜趕上高山牧場,在這樣的條件下,牲畜很容易死亡,可他們卻得不到什麼經濟補償。此外,我們一線的一些基層幹部,他們也要經常巡邊,條件也非常艱苦。

西藏軍區某團的巴弄卓康哨點 圖自西藏軍區微博@高原戰士

觀察者網:最近,印度防長辛格宣稱,爲應對中國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印度已將印中邊界地區的重要道路和橋樑修建的預算增加了一倍。印方在邊界大搞基建、不斷擴大兵力等等操作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對於辛格的表態,您怎麼解讀?

劉宗義:印度已經把邊界地區的基建作爲一個重要任務來完成。這些年,印度爲什麼頻頻和我們中國發生邊界對峙?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就是他們的基建能力在大大提高,使得他們能到達更多過去到不了的地方。特別是2014年之後,印度在邊界地區的基建發展很快,甚至有的時候他們白天不修路,晚上偷偷修,一天能修一兩公里。

這次邊界對峙發生之後,因爲印度在拉達克地區的道路交通設施非常差,在大雪封山之後,有半年的時間是沒法輸送物資的,這形成了它的一個軟肋。特別是這次對峙如果拖下去,拖到冬天的話,他的這種弱勢就非常明顯了,所以他們現在非常着急,想要大力推進邊界地區的基礎設施,與中國抗衡。這已經是印度的既定政策,所以辛格的表態一點兒都不令人奇怪。

觀察者網:針對近期的邊境衝突,很多專業人士都對印度的意圖進行了分析。印度戰略界爲什麼覺得自己一定能在衝突中佔得便宜?

劉宗義:印度覺得自己已經緊緊把住了中國人的脈,並且把得很準。他們認爲中國爲了維護大局就不敢反擊,只能忍讓。特別是在目前的國際背景下,中美戰略競爭正在進行,所以印度認爲這是一個天賜良機。

2017年洞朗對峙,印度人得了好處。他們實際也希望這次中印在班公湖和加勒萬河谷的邊界對峙能再次上演洞朗對峙那種結局。他們的預判就是中國人不敢交火,只能和平解決。

印度從1962年開始,就在認真地研究中國。2014年莫迪上臺之後,莫迪政府特別希望能夠按照他們的意圖解決邊界問題,所採取的手段就是不斷在邊界地區推行“前進政策”或“攻勢防禦”政策,進而向中國施壓,希望中國就範。

就像5月初,對峙剛開始的時候,印度當時說一切局勢都在掌控之中,雙方可以和平解決目前的狀況。但是到了6月15日,印方喫了虧,他就不願意和平解決,開始不斷向中國施壓。到了八月底,他又佔了便宜,就又宣稱想和平解決了。

觀察者網:在您的判斷中,印度的戰略目標到底是什麼?現在中國已經走出了疫情,印度卻因抗疫不力深陷其中。在軍隊中,也有近2萬人感染病毒。疫情會迫使印度調整戰略嗎?

劉宗義:不太可能,因爲抗衡中國已然成爲印度的既定戰略。而且在抗疫上,印度已經是破罐子破摔的感覺了。

我們要看到這種既定戰略的形成,與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情緒是息息相關的。特別是2014年莫迪上臺以後,印度人當時感覺非常良好,覺得自己迎來了獨立之後的第三個強盛期。第一個是尼赫魯時期,第二個是英迪拉甘地時期。他們認爲在莫迪的領導下,印度可以實現崛起,成爲與中國、美國平起平坐的大國。而莫迪也希望解決與中國的邊界問題,然後調轉槍頭,集中精力收拾巴基斯坦,實現南亞獨尊的地位,進而將其戰略重心向印度洋方向轉移。在印度看來,印度洋是21世紀的全球戰略樞紐。

於是我們就看到,2014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印度前夕,邊界地區就曾突發對峙。莫迪總理當面向習主席提出要恢復覈定實控線。2015年5月,莫迪訪華期間,邊界爭端尤其是實控線問題成爲印度各大媒體報道的重點,印方希望中國能夠“打破常規”,與印度解決邊界問題。所謂“打破常規”就是中國讓步。之後在2017—2019年,邊界上都發生過對峙。印度就企圖通過這樣的施壓,迫使中國按照他的意圖解決邊界問題,或者至少是把實控線先確定下來。實際上實控線確定了,基本就劃定了邊界,然後他就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巴基斯坦,把它的戰略重心、主要資源集中到印度洋,從印度洋上截住中國,控制中國的生命線。

當然,印度也認識到他的經濟水平是無法實現這個目標的。因爲莫迪政府採取的經濟政策都是急功近利的,他希望能超越中國,但事實上他是通過不斷誇大GDP,來向世界炫耀印度所謂的經濟成就,但實際上印度國內經濟發展面臨很大的問題。

2019年莫迪第二任期開始後,,印度進行了局部戰略的調整。比如在克什米爾,推行宗教民族主義政策。實際上在印度軍隊裏邊,深受RSS這些極端民族主義組織的影響,很多的高級軍官都跟RSS走得很近。並且在邊界問題上,印度一直以對華領土方面的蠶食,所取得的成果,作爲考覈標準,將之與前線部隊的獎懲和軍官的升遷緊密掛鉤,造成的結果就是印軍在邊界上一直咄咄逼人。同時印軍內部也有一些民族主義分子,可能是不受印度政府約束的,他們聽從的可能是RSS的指令。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也很難搞清楚。

海拔最高的秋迪檢格拉哨所的邊防官兵,負責監視班公湖北岸

觀察者網: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有什麼反制措施?

劉宗義:具體有很多可行的反制措施,但關鍵是要下一個決心。現在,印度和美國已經簽訂了幾個軍事條約,也形成了事實上的軍事同盟。我們無論怎麼拉攏印度,都拉不住了。在目前這種狀況下,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美印同盟,轉變對印戰略。

現在印度已經打破了中印關係當中的許多共識,比如中印之間曾經有過默契——領土邊界糾紛和政治上的糾紛不能影響雙邊經濟合作,但印度已經自動把這個共識給打破了。從2019年退出RCEP就可以看出,印度已經下定決心了。現在印度的策略是中印之間不開戰,但在經濟、外交、民間交往上,不斷衝破中印之間的共識,不斷向中國施壓,並且採取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在國際反華勢力對中國的挑釁當中,印度往往是走在最前面的。

第14屆東亞峯會在泰國曼谷召開(圖/新華網)

當新冠疫情在中國爆發的時候,印度一開始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甚至連棉紗都不向中國出口。四月份,又以所謂的“機會主義收購”爲由,禁止中國在疫情期間對印度企業進行投資、收購。此外,印度還遊說在華跨國公司將產業鏈和價值鏈轉移到印度,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去中國化”。可以說,在遏制中國這件事上,印度是引領“潮流”的。

隨着印度國內疫情爆發,決策精英們就已經認識到,印度的崛起進程可能會因爲疫情而被打斷。而在他們的認知裏,疫情是從中國開始的,甚至是“中國製造”的。所以很多印度決策圈的精英開始辱罵中國,惡毒地攻擊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抗疫模式。甚至連顧凱傑和班浩然這些“知華派”都在攻擊中國,把中印之間的矛盾上升到一種意識形態的高度。

我們可能會考慮現在面對的主要壓力是美國而非印度。但實際上印度和美國已經成爲一體,在有些方面,印度甚至還走在美國前面,成爲反華的急先鋒。

吳金明 本文來源:觀察者王 作者:劉宗義 責任編輯:吳金明_NB1797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