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有了新使命:绵阳科技城将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

9月21日,第八届中国(绵阳)科技博览会开幕(下简称“科博会”)。

受疫情影响,本届科博会的各项议程和展会规模都有所缩减,但这无碍绵阳市的决心: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更先进的生产力”将是这里发展过程中最亮眼的招牌。以此为基础,绵阳的计划不仅是要将常住人口规模提升到500万以上,且成为四川省,乃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副中心城市。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19日在四川绵阳调研,出席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会议并讲话。刘鹤指出,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绵阳科技城在新形势下的使命和目标定位。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服务国防建设为基础,以军民融合为重点,努力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创新高地,探索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特区的路径。

依靠国防军工发展起来的绵阳科技城,如何才能真正以科技为生产力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吸引到足够的发展所需人才?

科技城带动四川副中心

距离四川省会成都市120公里的绵阳市,是四川省内经济第二大城市,且从“一五”到“三线”建设时期,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国防科研布局地区,聚集了包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大量的科研院所。

2000年,绵阳科技城成立,成为我国唯一的“科技城”。2013年,首届科博会在绵阳召开,当地希望以此进一步打响“科学城”的招牌。2020年不仅是该会议第8次举办,也是是绵阳科技城建设的第20周年。

据绵阳市委书记刘超介绍,自2013年首届科博会召开后,当地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绵阳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四川的排位上升较快,由2014年的第11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3位,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9.4%。

绵阳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从2014年的726户增长到2019年末的1059户,增幅达45.86%。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则从2014年的119户,增加到2019年末的340户,增幅达185%,

在国务院评出的2019年度“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的全国十个城市中,绵阳作为西部地区唯一城市入选其中。

刘超介绍,绵阳现有2个国家级园区、8个省级园区,是川渝地区拥有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的发展重心主要聚焦在“硬科技”上。与国内其他“研发投入强度”排名前列的城市比较,软件业并非绵阳市的重点产业。《2020年绵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发展经济着力点是在“实体经济上”,其中包括电子信息、汽车等主导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

在统计口径上,绵阳市将科技城列为单独统计单元。2019年,绵阳科技城实现GDP为2011.61亿元,增长8.6%,占绵阳市GDP比重为70.41%。

得益于科技城的发展态势,绵阳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成为四川省经济副中心的地区。

2019年2月,四川省出台《关于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意见》,总体目标细化分为三个阶段。明确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800亿元,力争达到3000亿元,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迈出坚实步伐;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500亿元,力争达到5000亿元,实现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

作为本届科博会的嘉宾,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绵阳科技城作为一优质平台,可以把资源、人才、信息、技术各个方面吸引到过来,对于整个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对整个区域创新的带动都有重要的帮助。

人才缺口仍是发展瓶颈

有受访专家指出,绵阳科技城不能够关起门来固守一城,自建一城,而是需要敞开城门,与外界有更多联系和互动。他所指的外界,是距离绵阳市40分钟动车车程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

“广东省为什么不仅科创实力雄厚,而且经济实力方面也有广深双星?这是因为广深,加上旁边的佛山惠州东莞等地,形成了庞大的产业群,各个城市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夯实广东省在全国的竞争地位。”该专家表示。

绵阳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拥有非常强大的国防军工企业,但民营的科技企业的竞争力、集群程度不足。国防军工企业在内部形成相对的闭环,相关技术与产品输出有较强门槛,尽管四川在近年力推“军民融合”,但受访专家认为,最终的融合情况,依然需要体现到地方经济发展中,而这一方面的成效仍有待观察。

作为衡量城市科创能力重要指标,绵阳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R&D)方面一直在四川省处于领先位置。根据2019年四川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绵阳市R&D经费投入为186.3亿元,投入强度达到6.52%,位居四川省第一位,而成都投入强度仅2.66%。

但在2019年的一场闭门会议上,当地领导便指出,“绵阳的创新主体是科研院所,强的是知识创新,企业创新弱,呈现出‘大科技小产业’特征”,这被认为是直接点出了绵阳在科技城发展方面的关键问题。

绵阳科技资源以国防军工科技创新资源为主,多数集中在科学实验或试验领域,而离产业和市场近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显不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还不明显。因此,“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绵阳在建设科技城过程中的主攻方向之一,旨在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把绵阳建成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本地基础人才供应能力不足,大量人才仍需要从外引入。根据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市有高校15所,在校生14.55万人。与之相比,成都在2019年末的普通高校56所,在校生86.9万人,且包括博士研究生1.7万人,硕士研究生8.6万人。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绵阳在科技城建设中,需要对基础人才的供应短板引起重视。

周涛认为,绵阳科技城的优势是国防军工产业,但这是较封闭的体系。与此同时,科技型民营企业在绵阳发展得不太理想,核心问题在于绵阳本地无法供应大量的基础人才。因此,绵阳要真正把科技城这个招牌做起来,建议举全市之力,以10-20年为基本周期,投入上百亿元,全力建设绵阳当地最重要的人才摇篮——西南科技大学。

(作者:李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