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清明或者过年之时,往往也是追思逝者之际,在没有摄影术的遥远古代,祭祀中最富色彩的“情感引导物”当属表现逝者容貌的画像,而北齐古墓里,就有这么一副堪称经典的标准证件照!

01存形莫善于画

存形莫善于画”这句话是西晋文豪陆机所说,他认为画像是保存逝者容貌的最佳途径,实际上,画像的作用不仅局限于“存形”这个层面,人们的情感也可以通过画像与故去的远祖近亲相连接。因此这类画像的意义并不只在于“存形”,它们还是死者灵魂的驿站,是生者情感的码头

但是,我们在魏晋之前的墓葬中,是看不到关于墓主正面画像的,比如东周时期著名的《人物御龙图》以及《人物龙凤图》中,不论是峨冠长衣的男子、还是身姿袅娜的女子,留给世人的都是一幅侧面形象,想看一眼他们的正脸,真是难上加难!

到了汉代,我们以最著名的马王堆辛追夫人为例,在T型帛画的中段,有一位老态龙钟的妇人拄着拐杖,在完成成仙之前的重要仪式,即两位仙界使者手中所捧之物:受道书与饮玉浆

这说明直到西汉,人们依旧延续的是来自东周战国以降的墓主人物侧面图式,什么时候先人们才能拿正脸瞧你?

从材料来看,应该是在东汉(河北安平逯家庄东汉熹平五年墓)以后了,而这种正面像则在魏晋以后成为墓主像的主流!

02武安王徐显秀

北齐太尉、武安王徐显秀墓中,在墓室三个壁面分别叙述生前各种场景:墓室西壁是墓主人准备上马出行的场面;墓室东壁,羽葆华盖下则停靠着一辆豪华的卷棚顶牛车,在等女主人登临。

至于墓室北壁,正中画的是一幅精彩绝伦的“夫妇宴饮图”,男主形象英武威严,女墓主高贵端庄,仆役侍从、乐舞百戏将徐显秀夫妇二人拥坐于帐中榻之上。

好了,如果我们把画面中的男女墓主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两人还真是挺有夫妻相的:

不论是脸型还是五官的勾画,几乎用了相同的笔法;

唯独在肤色和须眉上有所区别;

当然,两人垂肩的长耳,很明显受到了佛造像的影响。

实际上,古人对于画像的态度是比较矛盾的,一方面唐人喜欢采用寺院净室中为高僧或世俗显贵写真的习俗,但是直到宋代,民间仍有很多入认为不到30岁,不可请画家写真的说法:“恐其夺尽精神也。

实际上,近代摄影术初传中国时,清末民间依然有人认为摄影“非目睛之水,即人心之血”,因而不敢照相,即便是照相,也是面容呆滞、眼神无光,总担心会有无妄之灾,实际上这种观念在今天比较封闭的山区农村仍有遗留。

而当时,有个叫阿芳A-hung的摄影师向汤姆逊介绍了中国人的摄影趣味,他说:“西方人总喜欢在摄影时脱离直线和垂线,而中国人喜欢直视镜头,脸部没有阴影,这样他们的朋友在远处观看照片时就能看到他们的双眼和双耳,也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全部容貌。”

实际上,他不懂这种人物肖像的文化传统可以理解,毕竟早在东汉乃至魏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这种画像的通用观念。

比如,人物的形象一定要“全”和“正”。一般来说,人们不太喜欢侧面,即使是有情节的行乐图,人物也要五官俱全,因为主顾不愿看到画像中人物少一只眼或耳朵。面部的特征也不能与相术的解释背道而驰,大富大贵的面相即使脱离实际,也会受到欢迎,即使是平头百姓也要被描绘成吃皇粮的文官。

不得不说,艺术家真的挺难,需要在写实和媚俗之间寻找最佳的结合点!

相关文章